吐火罗:秘境楼兰

图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兴军

引言

7月26日晚间,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特展,邀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来到经纶讲堂,以“秘境楼兰——近年孔雀河流域考古新发现”为题,为大家介绍了近年在楼兰地区的一些新的考古成果。

楼兰概述

1. 地理背景

“楼兰”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中,在匈奴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一封信中提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北边有阿尔泰山,中部为天山,南方为昆仑山,两个盆地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楼兰就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缘。

图2 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

图3 罗布荒原

在中国古代历史及中亚文明史中,“楼兰”不单是指西域诸国时期的楼兰国,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罗布泊洼地为中心,北到库鲁克塔格山,南至阿尔金山,东至敦煌,西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大地区。

罗布泊洼地是塔里木盆地最低洼的地方,南北两山阻挡了水汽,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高温、多风沙。夏季最高温达50度,冬季干冷,每年2—6月为风季,8级以上大风30次,六级大风100多次。地貌以戈壁、沙漠与盐碱滩地为主。

2. 楼兰考古历史

19世纪末至1949年,是新疆考古的探险时期。1900—1901年间,瑞典斯文·赫定率探险队首次发现了LA古城(即库罗来那古城、楼兰古城);其他较著名的探险发现还有英国人斯坦因1906、1914年两次进入楼兰,带走大量的佉卢文和汉文文书;1909年,日本大谷探险队橘瑞超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李柏文书;1934年,瑞典人贝格曼发现小河墓地。

中国考古学者对楼兰地区的考察活动开始于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黄文弼先生发现了土垠遗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无人区爆炸成功,楼兰成为军事禁区。1979—1980年间,借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电视片的机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并发掘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1980年,中国学者首次到达了楼兰古城,发掘了铁板河墓地、楼兰城郊古墓葬等,出土了楼兰美女干尸。

图4 1980年中国学者首次考察楼兰古城

图5 1980年发现“楼兰美女”

楼兰地区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始于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楼兰地区的文物分布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后续较著名的活动有1989、1995、1999年的营盘墓地发掘;1998与2003年,楼兰城北彩棺墓、壁画墓清理;2002-2005年,小河墓地发掘;2008年在小河墓地西北12公里处,发现了小河西北古城;2009年楼兰地区进行了特种文物普查;2014—2018年,罗布泊地区开启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2016年,在孔雀河烽燧群中出土了一批唐代木牍、文书;2017年还新发现了咸水泉古城。

虽然考古装备随着年代不断演进,但楼兰上百处的文物点,主要还是靠考古学者的双腿行走调查。这里属于无人区,风沙大、没有水、没有电,环境非常恶劣,考古队的行李都随身携带,大家走到哪露宿在哪。

图6 沙漠考古队伍

新疆考古概述

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域地区没有可靠的信史,因此新疆考古也以张骞通西域为时间节点。在此之前称为史前时期,史前时期又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石器时代,还可以再细分为旧石器时代和细石器时代。

近年,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获得重大突破,在吉木乃县通天洞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了带有勒瓦娄瓦风格的石器,有准确的地层堆积和测年,遗址距今4万年。

新疆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但我们发现很多的细石器遗存,这种细石器遗存可能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年代距今大约1万到4000年。

新疆的青铜时代一般认为是距今4000年到至今3000年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到西周;早期铁器时代为距今约3000年至汉代前,相当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代。

根据目前考古调查,楼兰地区现存大量细石器、青铜时代、汉晋至唐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历史上总共有四条河汇流聚集到罗布泊中,包括发源于天山的孔雀河、塔里木河、发源于昆仑山的车臣河、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但楼兰地区发现的文化遗址多集中在孔雀河流域。孔雀河水源丰沛时,楼兰地区文化就非常发达繁荣,当孔雀河断流后,文明就随之衰败,可以说孔雀河是楼兰的生命河,也是楼兰的母亲河。

图7 楼兰地区遗址分布

图8 孔雀河流域地貌

近年孔雀河流域考古新发现

1. 楼兰地区细石器

楼兰地区的细石器主要分布在地表上,石器有细石叶、细石核,质地有硅质岩、玛瑙、燧石等,石器器型和华北地区非几何形石叶的加工技术一致,初步推测,年代应该在1万到4000年前。

图9 楼兰地区出土细石器

2.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代表。墓地分布在一处大型沙包上,东西长74米、南北宽35米、高7米余,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

图10 小河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11 小河墓地

1934年,贝格曼在罗布猎人奥尔得克的带领下发现并发掘了小河墓地。此前奥尔得克还带领斯文·赫定发现了LA古城(楼兰古城)。

图12 奥尔得克

图13 贝格曼

小河墓地根据遗址中间的木栅墙,可分为南区和北区。考古队正式发掘前已有很多墓葬被盗掘,我们根据木棺数量统计,发现被破坏的墓葬至少有190余座,但实际数量应该更多。

根据墓葬埋藏情况,我们将墓地划分为五层。

图14 第四、五层墓葬

墓葬形制有独木棺墓、泥壳木棺墓、居室墓、太阳墓等。

依墓主性别的不同,墓葬棺前立木形制不同。女性墓前会摆放涂红的男根立木,男性墓葬前立有涂黑的女阴立木。木棺呈独木舟形,用胡杨木制作而成,由侧板、挡板、盖板组成,无底。每座木棺上至少盖有三张牛皮,我们推测是在墓地附近将牛宰杀后,直接取新鲜牛皮蒙盖于棺上,这样牛皮干了之后才会紧紧地箍在木棺上。

图15 男根立木

图16 女阴立木

木棺内的墓主直接躺在沙地上,头戴装饰伶鼬的毡帽,身上裹着斗篷,除内穿一件腰衣外,没有其它衣服。每人身体右侧均放置一件草篓,里面装着粮食种子。

图17 女性墓主

图18 男性墓主

泥壳木棺墓总共发现了四座,在墓葬的周围,栽立有多根变径木柱,上面捆绑有涂红色的牛头,这些牛头已在外暴晒了4000年,很多已经风化、脱落了。

图19 泥壳木棺墓

揭开墓葬外表泥壳之后,露出了长方形的木框,里面放置有草篓、芦苇管、木俑、牛角等。木框下也为独木棺,四座墓葬墓主都是年轻女性,除随葬器物相对丰富外,葬俗与其它墓葬完全一致。

图20 泥壳木棺内出土器物

居室墓仅发现一座,而且已被严重盗掘。根据贝格曼《新疆考古记》记载,奥尔得克在最初发现这座墓的时候,里面埋葬了一个年轻女性。我们清理墓葬时,在墓门口发现了50多个牛头和50多个羊头,墓葬的四角竖立绘有红色和黑色S型条纹的木柱,出土有大理石的权杖头、铜镜和木雕人面像等遗物。

图21 居室墓

图22 居室墓复原图象

在墓地沙丘东部,我们还发现大量构成太阳墓的尖木桩,推测在墓地中也存在有该类墓葬。

墓葬随葬品依性别不同也有差异,男性墓葬前的女阴立木下放有一张弓、三支箭,墓主身着窄条状造型腰衣,身份地位高的男性墓主,棺头和棺尾会插一件短矛形木器,我们把它称为法杖,在胸腹部还会放置大量的羽箭及制作特殊的蛇形木杆和马蹄形木器;女性墓葬棺前的男根立木上,会捆扎一把用来编制草篓的草束。女性墓主腰衣呈短裙状,胸腹部还会放置特有的随葬品,如盛装植物种子的皮囊及木祖,木祖是由两个半块的木片拼成,里面夹放蜥蜴,外面再缠绕红色的毛线。

图23 男性腰衣

图24 女性腰衣

图25 马蹄形木器

图26 木雕的蛇

图27 木祖

我们认为小河墓地带有浓郁的“宗教祭祀”与“生殖崇拜”观念。所有的墓葬埋葬时都围绕着生殖崇拜的观念展开,木棺是女性生殖器的造型,象征生命的诞生与回归,人从哪里来回归到哪去,可重新投胎做人。

图28 木棺

墓葬中我们发现,没有真人尸体的死者,会以刻有五官的木头尸体代替,外面再包裹皮革,穿上和真人一样的衣服,以真人的葬俗埋葬。若墓主身上缺了某个部位,也会用木雕代替,让墓主保持完整的形象。

图29 人首木身的墓主人

尸身上撒有大量的植物种子,包含小麦、粟、黍等,我们推测这是一种“交感巫术”,让墓主可以获得这些植物种子的生殖力。

图30 死者身上置放小麦、黍、粟等种子

小河墓地干燥少雨,保存了大量的干尸和有机质标本,我们采集带回了30余件干尸,其中包含有著名的“小河公主”,历经3600年,保存依然完好,墓主人亚麻色的长发和眼睫毛都清晰可见,属于明星级的考古发现。

图31 小河公主

2002到2005年,我们对小河墓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了167座墓葬,获得很多珍贵的考古资料和文物标本,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小河墓地各类遗存为中外考古所罕见,当年除了小河队的考古成员外,前后有幸亲临现场的学者不过10余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考古队也主动向上级文管部门建议,在保证获取墓地全部资料的前提下,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32 小河墓地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 古墓沟墓地与克里雅河北方墓地

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属于同一种考古学文化,197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清理发掘墓葬42座。

图33 古墓沟墓地

图34 古墓沟墓地出土文物

2008年3月,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同属小河文化的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东距小河墓地大约600公里。

在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中也发现胡杨木棺,男根、女阴立木及木栅墙。可惜的是,等我们2012年再次前往时,这座墓地已经被整体盗挖。

图35 克里雅河北方墓地

小河墓地发掘后,我们一直在寻找小河人的居住遗址。2016年,在楼兰地区获得突破,在几处雅丹的背风面中,我们发现了与小河文化同时期的遗址,年代距今3900年。

图36 考古学者寻找小河人居住地

4. 咸水泉古城

2017年,我们新发现了咸水泉古城。

咸水泉古城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的一处黄土台地上,东南距离LA古城约57.5公里。古城北半部已被罗布泊盛行的东北季风风蚀殆尽,现在仅存西南到东北的墙体,断断续续连成一个半圆形。

图37 咸水泉古城位置

图38 咸水泉古城残存墙体

我们根据残存的墙体复原,推测咸水泉古城为直径300米的圆形古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墙体,长度大约40多米。

图39 咸水泉古城残存墙体局部

考古学者通过对墙体解剖推测,在修筑古城时,先在城基中栽上三排Y字形木柱,在每两根Y字形木柱间再插上细木棍,Y字形的叉口处,顺向搭有横梁,构成了墙体的筋骨。外排和中排木柱中间填沙土;中排和内排木柱间填胶泥块;墙体上部横向、顺向铺红柳枝,一层层交叉叠放至顶部。

图40 古城平面图

图41 墙体剖面

在古城附近的台地上,还发现了五处墓地,其中三处属于汉晋时期,两处是青铜器时代。可惜的是,这些墓葬已被严重盗掘。

在距离古城北部1公里的一号墓地中,我们清理了三座墓葬,均为带有墓道的竖穴土坑墓葬,有的墓葬边长达到五米,墓室内埋葬有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虽然严重被盗,但我们还是在墓室底部清出了陶罐、连弧纹铜镜、马蹄形木梳、木盘、弓箭等器物。

图42 咸水泉古城一号墓地出土遗物

咸水泉古城及墓地进行了年代测定,古城顶部红柳枝测定的年代大约为魏晋时期,而墓地测年为东汉前期。我们认为由于罗布泊盛行东北季风,古城墙体顶部的红柳枝每隔几年或者几十年就需要修复更换,所以古城测年数据为其最后使用的年代,并非其最初的修建年代。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塔里木盆地诸国修筑的城池与中亚类似,都是圆形建筑,而中原地区的古城形制基本是方形。咸水泉古城为塔里木盆地东缘最大的圆形古城,直径300米,修筑方式相当原始,结合所处地理位置,主讲人主张咸水泉古城很可能是楼兰古城,而原先认为的楼兰古城(LA古城),为楼兰更名为鄯善后的都城扜泥城。

5. 营盘墓地

营盘墓地位于孔雀河中游,周围还分布有城址、佛寺、渠道等遗迹。

营盘古城直径180米,修筑方式和咸水泉古城非常相似。

图43 营盘古城

图44 营盘墓地

1989年、1995年、199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营盘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22座,发掘成果显著,入选了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葬分为竖穴木棺墓和竖穴偏室墓两种形制。竖穴木棺墓又可分为“竖穴厢式木棺墓”和“竖穴独木棺墓”。

厢式木棺多呈四足式,有的外壁有彩绘。独木棺墓口用木柱封门,木棺由大树掏挖而成,有的是把独木棺扣在墓主身上,有的是把墓主人直接放在独木棺内。

图45 彩绘箱式木棺

图46 独木棺墓

图47 偏室墓

营盘墓地的随葬品以木制的碗、杯、盘及弓箭和女红用品等生活实用器具为主,包含有来自于中原地区的漆器、铜镜、锦绢等纺织品,也有来自于西方的玻璃器。出土的食物有羊腿、羊肉焖饼及各种干果等。

营盘墓地最令人瞩目的墓葬是编号为M15的一座箱式木棺墓葬,葬具规格较高,木棺外壁绘流云、石榴花,顶部盖有狮纹栽绒地毯。墓主面部戴麻制面具,身着异域风格的罽袍,脚穿着毛屐。墓主身份至今未明,有人认为他是墨山国的贵族,也有人认为他是丝路的富商、贵霜的移民或是汉朝军官。

M15随葬品有众多不同风格的外来品,虽然墓主身份成谜,但我们可以推断墓主身份显贵,丰富的随葬品也可证明当时丝绸之路畅行无阻,葱岭以西诸国与中原贸易频繁,营盘城内外想必也是繁华热闹的商品集散地。

图48 M15墓主

6. 楼兰地区汉晋时期墓葬特点

以楼兰地区为代表的塔里盆地汉晋时期墓葬,因地域、时代的不同,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塔里木盆地战国到西汉时期流行大型家族丛葬墓葬,墓室上方有顶棚,一侧带有墓道,在以楼兰地区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东缘的墓葬形制一般是凸字形;塔里木盆地南缘墓葬呈刀形,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墓葬呈带柄铜镜形。此期墓葬特点是埋葬人数特别多,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我们在洛浦县山普拉墓地中发现一座墓葬内埋葬人数多达216人。

东汉至魏晋时期,墓葬从多人葬转变成为单人葬,一个墓室葬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墓葬趋于小型化,普遍使用木棺作为葬具。木棺形制既有独木棺,也有箱式木棺。箱式木棺又有四足、翻盖等不同样式,外壁彩绘内容也丰富多彩,有中原地区常见的穿璧、流云、金乌、蟾蜍,也有异域的佛教图案。因墓主性别不同,随葬器物有明显差异,男性随葬品是刀、弓箭,女性是化妆品及女红工具。

图49 楼兰地区发现的彩绘木棺

图50 莎车喀群彩绘木棺

图51 男性墓葬出土遗物

图52 女性墓葬出土遗物

在楼兰、龟兹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地区的魏晋时期墓葬中,还发现了与河西走廊一带形制相同的洞室、砖室墓葬。砖室墓外有照壁,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的汉式砖雕。

图53 库车晋墓

塔里木盆地汉晋墓葬发掘显示了其古代遗存既有相对独立的地域化特征,同时显示出兼具多元化融合的特色。此时期西域诸国居民在借鉴了东西方服装缝制、剪裁的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衣服风格。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西域开始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汉文化迅速向西推进,典型中原汉式墓葬形制,葬具、丧葬习俗及大量漆器、铜镜、丝织品等制品的发现,表明了西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逐步增大,显示出时间久、范围广、规模大、程度深的特点,对西域历史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7. 孔雀河烽燧群及唐代文书

孔雀河烽燧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1座烽燧构成,分布于库尔勒市至营盘墓地之间长约150公里范围内。1896年,斯文·赫定发现孔雀河烽燧群,并介绍予世;1914年,斯坦因对孔雀河烽燧群中的9座烽燧进行了调查;2016年为配合维修保护工程,对孔雀河烽燧群中的克亚克库都克等烽燧进行了考古调查及试掘。

图54 孔雀河烽燧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脱西克烽燧

图55 1914年斯坦因拍摄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2016年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试掘中,出土了众多遗物,包含有珍贵的纸文书和木牍,文书性质主要为唐武周至开元年间,游弈所与下辖的各个烽铺及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符帖牒状的军事文书,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如临河烽、马铺烽、沙堆烽、黑河铺、猪泉谷铺、于术守捉、榆林镇、通海镇等。文书另见有授勋告身、账单、私人信札、书籍册页、文学作品等内容;出土木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主要记载烽铺与游弈所间计会交牌与平安火制度,关于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牍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从出土遗物、碳十四测年表明,烽燧遗址修筑于唐代,我们初步认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咸亨元年(670)后,吐蕃控制了青海吐谷浑地区,打开了通往安西四镇的门户,焉耆东境在此时已处于唐与吐蕃争夺的前沿阵地,作为连接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咽喉要地,需要严密防守,故在镇东的孔雀河一线修筑各级军事设施,设置警烽线路。

图56 出土纸质文件

结语

楼兰学是中亚历史考古的一门显学。近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孔雀河流域,通过对小河、古墓沟、营盘墓地、咸水泉古城、孔雀河烽燧群等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推动了楼兰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独家】丝路的阴影之廿:流沙中的荒冢

    小河墓地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距今约3800年-3500年,这相当于中原的夏朝晚期,与二里头遗址 ...

  • 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首次全面揭露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首次全面揭露了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府谷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行政村寨山自然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处于陕.晋. ...

  • 吐火罗人与西域古国2

    三.焉耆国 焉耆国,古西域国名.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靠博斯腾湖,故多鱼. 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硕.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 ...

  • 吐火罗人与西域古国3

    六.于阗国 于阗(tia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 ...

  •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林梅村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吐火罗人的族属,分析了公元前2000 年至公元前1500 年间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 时代文化,认为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楼兰地区的小河-古墓沟文化为吐火罗文化,塔 ...

  • 《世界古代民族》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是最初在塔里木盆地讲吐火罗语的游牧民族,原始印欧人中地处最东的一支民族. 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阿尔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间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 ...

  • 西域塞种(吐火罗人)简史(1):起源和迁徙

    原创 牛汝辰 塞种人,又称"塞人",波斯文献称为"萨迦",古希腊.罗马人称其为"斯基泰人".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游牧部族,属于西方欧罗巴人种,公 ...

  • 吐火罗人的迁徙与西方文明(1)

    一. 吐火罗之迷 吐火罗(Tochari)人是古代曾出现在西域和中亚的一个族群."吐火罗"人最早确切出现于西方史籍是在古希腊人的著作中,其中记载:公元前140年左右,以吐火罗为首的 ...

  • 及吐火罗人之谜

    古代基因组揭示新疆天山东部地区"石人子沟遗址"人群祖先,及吐火罗人之谜(简译版) 父系祖源研究员 36 人赞同了该文章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urr ...

  • 吐火罗人与西域古国1

    一.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发源于乌拉尔山和南西伯利亚,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最东到达河西走廊. 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传统领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 ...

  • 中国龟兹学和吐火罗学研究由跟跑变为领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08 03:01 --<龟兹石窟题记>带给世界的震撼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近日,历经10年,项目组六次亲赴现场调查"打磨&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