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中央高层的认识是智慧的,清醒的。所以去年底开始,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控制灰犀牛继续膨胀。
包括针对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
红线三: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根据“三道红线”的触线情况,将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挡:红色档:如果三条红线都触碰到了,则不得新增有息负债;绿色档:三条线都未碰到,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房贷设置了“两道红线”: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占比”,大型银行不得超过40%,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7.5%,小型银行不得超过22.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7.2%,村镇银行不得超过12.5%。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大型银行不得超过32.5%,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0%,小型银行不得超过17.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2.5%,村镇银行不得超过7.5%。
我本来以为,五条红线,跟之前那些看似严厉实则无用的限购政策相比,恰中痛点,直指七寸。
因为人所共知,地产是一个高度依赖信贷的行业。五条红线,恰好卡住融资,就好比如来佛的五指山,任凭房地产这只孙悟空如何神通,也难逃禁锢。
但是,今年1季度结束,我发现:
前200房企销售金额,2021年1季度同比上升86%,比2019年同期上升45%。
1-2月,全国地产投资同比上升38%,比2019年同期上升16%,远高于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
按揭贷款依然大幅增长,即便是开发贷,也实现了接近20%的增长。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它们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都大幅膨胀,超过了归母净利润。少数股东权益是个神秘而能量巨大的角落。曾经,乐视的贾老板就擅用这一科目,通过少数股东权益,把亏损移到体外。
而现在,三条红线下的地产商,则是通过明股实债的方式,把负债移到了表外,而这一调整的痕迹,在少数股东权益中暴露出来。
这张图,是银行向央行银监会上报的按揭贷款和地产开发贷
地产商口径,2020年4季度,地产贷款同比增长,环比基本持平;
银行口径,2020年4季度,地产贷款同比下降,环比大幅下降,房产开放贷的绝对值,甚至是负的!我们检查了个人购房贷款和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比值,发现,之前稳定在0.8左右,而去年下半年大幅下降到0.6。居民中长期贷款,除了房贷,剩下的基本都是中长期经营贷。难道在去年下半年,突然有大量的个人开始大笔的贷款举债创业,开办小企业?中央监管部门,似乎也意识到经营贷存在不小的水分。然后开始清查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市。
结果是:
比如广州查了7000多亿,查出来2个多亿,比例不到1/1000;
上海不知道一共查了多少,估计也有几千亿,一共也就查出来3个多亿违规。这种1/1000的比例,跟业内人士认知的实际情况,显然是差距巨大的。地方监管部门,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动力真查。如果真查出来不少,那不是自己过错吗?我自己也接到了不少推销经营贷的电话,我加了一位信贷员的微信,咨询如果我贷款经营贷,买房炒股,是否会有监管风险?对方表示只要按他的指导操作,完全没有问题:可以贷款买房,也可以炒股,贷款期限长达20年。
想要精准导流信贷,比如就给小微企业不给房地产,其实基本是不可能的。你想给小微的经营贷,其实都进了你最不希望的房地产。如果政府希望支持小微,就直接给小微减税费,比如员工的五险一金财政补贴,比如所得税减半。考虑到银行和地产商,都是优秀的调表师,极其善于绕开监管指标。要打压房地产融资,只能靠总量信贷政策。如果担心信贷太紧,实体经济压力大,可以紧信贷,松财政,松货币。具体来说,社融总量不变,但是信贷额度再少一些,地方债的额度再大一些,货币松一些,利率低一些。让政府通过地方债拿到更多低成本的钱,然后通过财政支出,直接投入实体经济,通过税费减免,直接输送给小微企业。
半夏投资是一家专注于宏观对冲策略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半夏旗下共有 高中低 波动 三个系列的基金(半夏只有宏观基金,全都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没有港股基金,也没有债券基金):三个系列基金,策略相同,持仓结构基本相同,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差异,来自于仓位的差异。合格个人投资者,请联系宋小姐 021-68869790专业机构投资者,请联系袁先生 021-6886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