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育儿:于谦哄孩子上幼儿园:有一种「套路」叫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淙淙
作者┃淙淙 朗读┃杨芳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最近著名相声演员于谦又一次上了热搜。
在综艺节目《幸福三重奏》中,于谦夫妇和吴京夫妇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在谈到孩子的教育方法的时候,于谦分享起了自己的「育儿经」。
于谦说儿子小时候每逢表现很好的时候,他都会去直接夸儿子:“你真棒,真好,将来肯定得送你上幼儿园!”
他的妻子白慧明也非常同意于谦的伎俩,说儿子小时候还真的就把上幼儿园当成是奖励。以至于后来每次送他去上学的时候,儿子都很开心,觉得自己是棒棒的,才能上幼儿园,最后花了半年时间才反应过来。
旁边的吴京被于谦这种教育方式逗得哈哈大笑,吴京的妻子谢楠也幽默的表示:孩子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
底下网友看后都纷纷留言表示佩服: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就是手段高。
想起每逢幼儿园新生入学季,门口总会有几个孩子哭着闹着说不去幼儿园,最后被老师和家长合力「劝」进去。
于谦的套路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一波反向操作反倒激发了孩子内心的自我认知,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只有自己表现得足够优秀才能去上。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更加认同自己,用更好的标准要求自己。
于谦的这种所谓的「套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激发孩子的自我内驱力。
被激发出自我内驱力的孩子,仿佛是被安装上了一个助推器,总是可以自发的推动和管理自己,最终会成为那种「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往往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比如去年考取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儿钟芳蓉。
一
仅仅靠外部动力激励的孩子
对学习和生活都达不到真正的热爱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以期望孩子能有个更好的未来。
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各种兴趣班和课外班填满,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各种才艺得到大幅度提升。
可是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睛里没有了光芒,他们对周遭事物普遍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父母给他们报什么班他们也去学,但整个人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枯萎的,缺乏热情的。
早在数年以前,北大心理健康咨询师徐凯文的演讲稿《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就曾经一度刷爆朋友圈和微博。
徐教授提出了一种心理疾病叫「空心病」,文中提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厌学」。
但事实上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病」,他们不知道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
最近因脱口秀大火的「追星锦鲤」李雪琴,曾经就读于北大新闻系,研究生读的是纽约大学。
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快乐,她甚至曾经一度抑郁到想要自杀。
最终让她一炮而红的是她在微博上@明星的一个短视频,被「翻了牌子」。
后来,李雪琴解释说:“你一看他()那样,就是个从小家境优越,被保护得很好,没啥烦恼,也没啥坏心眼的一个小孩儿。我很羡慕这种状态,因为我没有过这种生活。”
她甚至觉得在饭店打工的每个月挣5000块钱的服务员小姑娘都比他活得开心。
李雪琴的经历让我们看得心疼。
取得的成就再高,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所谓的「空心病」,也就是内驱力不足的表现。
二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团火焰就是孩子内心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强烈意愿。
在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01
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建立归属感
如果孩子在表达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无论是否真实可行,我们都要让孩感觉到他是被尊重和接纳的。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小时候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曾经指着月亮跟妈妈说他要去月球上去玩儿。
他的妈妈并没有批评他胡思乱想,而是认真地回答他说:“好啊!妈妈支持你,只是去月球别忘了回来吃饭哦!”
正是因为从小就得到了妈妈的尊重,觉得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的内心才更有力量去不断探索。
所以请不父母蹲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不要否定,不要轻视,只有感觉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正视自己。
02
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让孩有胜任感
樊登老师在他的课程里曾经多次提到过自己的儿子嘟嘟,在他们家里,是没有人监督嘟嘟玩游戏和看IPAD的时间的。
但是嘟嘟从来都很自律,每次都控制好时间,一旦到时间立刻放下手机,绝不再玩儿。
樊登认为,孩子的自尊水平很重要,一个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只要一玩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而自尊水平高的孩子,想玩儿就玩儿,想停下来就会停下来。
只有孩子的自尊水平提高了,他会对自己充满自信,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做到,从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监督。
所以,父母要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以自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可以自己决定。
尽量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孩子的自我认知就会不断的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也就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03
要强化孩子积极的心理体验
让孩子有胜利感
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是习惯性的打击和否定孩子,说孩子这不行,那也干不好。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很多消极的心里暗示和心里压力,甚至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毕业十年仍旧在家啃老,不肯出去找工作的大学生范成金就是这样,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得不到父母任何肯定和鼓励,而是冷言冷语:“你要能干成,狗都能成事儿”
以至于刚毕业的范成金连最简单的工作都干不了,极度的不自信让她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好。
会鼓励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会给孩子最热烈的鼓掌。
这样才会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目标的成就感,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
三
一个优秀的孩子
一定是周围环境感染驱动的结果
在《亲爱的小课桌》节目中,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盛云翼,他待人热情,开朗又自信,还多才多艺。
老师让孩子们自我介绍,他第一个举手,全程面带笑容,大方地说自己喜欢做作业。
才艺展示,他自信地唱歌,跳街舞,自我陶醉地弹钢琴,不论他做什么,你都能真实的感受到他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的。
盛云翼的妈妈说,自己没有怎么教育孩子,他做什么都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他的妈妈即使给他设定了目标也没有告诉他一定要完成,只是告诉他在他所做的这件事情上,都有着哪些人取得了怎样优秀的成就。
妈妈给他更多的只是引导,如果盛云翼真的不想做了,妈妈也不会高压式的强迫他。
而最让人动容的是盛爸爸,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说,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自己的骄傲。
原来,这个优秀的孩子背后,站的是真正懂得激发孩子内驱力的父母。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卢勤在《让孩子的内驱力破壳而出》一书中写道:从外面打碎鸡蛋只能变成食物。从里面把鸡蛋打碎,鸡蛋才能变成生命。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引燃孩子心中那团火焰,是让鸡蛋自己变成生命破壳而出,从此以后,前途万丈,未来可期!
作者:淙淙:阅读和写作更像是一种魔法,我总是期待在这个魔幻世界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