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中原:长垣苗寨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文/蓝月光
在外面是不能说苗寨的,一说苗寨,人家就会想到苗家村寨。这是苗寨的尴尬。可是,长垣防腐之乡,正是在苗寨源起的。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什么会发源于苗寨?因为苗寨太穷了。长垣之穷,首在滩区;滩区之患,又首在苗寨。长垣黄河滩区,地势由南至北递减,苗寨周边,正是地势最低、水患最重的地方。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I5MjMvMjIzMTM4MTQ0XzFfMjAyMTA1MjkxMTQ1MzE1NTI=.jpg)
苗寨也是离黄河很近的地方,有很多沿河村子,被河水冲刷,一些村子甚至就被黄河卷走了,当地人就称塌了。站在黄河岸边,也时常可以看到,一片片土刷刷往下塌陷。有经验的人,是不敢靠黄河太近的。看着上面好好的堤岸,下面或许就掏空了。黄河太凶险。
都说滩里人坚韧顽强,苗寨就是滩里人的代表。或许受到的苦难太多了,让他们养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说的俗一点,就是皮实。他们太皮实了,面对灾难,他们用几近麻木的乐观,还有草木一样的柔韧去对抗,去生长。家里不养人,就到外面去;房子水冲了,大不了再建。就像滩里的草,一千次被风吹倒,只就一千零一次挺起。
其实,苗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有古祭国的故事,相传是蔡国之源。苗寨周边,就是祭城所在。这里是还柳下惠的葬身地。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获,字子禽,又号柳下季。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柳下惠不欺暗室,坐怀不乱天下皆闻,是真正君子的典范。《荀子·大略》就载:“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但柳下惠不只是道德标杆,他还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对人要求极为苛刻,从不轻易称赞人的孔子,就十分推崇柳下惠。《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由此可知,这实在是一个通达事理的智者。
苗寨传说当年柳下惠在这里战死,尸体就埋在现在东西柳冢之间。柳冢就是柳下惠之墓冢。而且,现在当地还有柳姓。可是,又有记载说,在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历史真真假假且不去管他,但苗寨有柳冢,就说明了这里人对德义的崇尚,文化的久远。或者,这里当是柳下惠曾经活动的地方(现在常村还有关于柳下惠活动的记载),人们敬仰他,修建柳下惠的衣冠冢也未可知。
在水患的侵袭下,在圣贤思想的浸润下,苗寨人吃苦耐劳,精明强干。早在文革时期,他们为了活口,就悄悄外出打手工,给人做木匠、修铁器,赚取工分养活家里人,给大队交一部分。对此,上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革开放一开始,苗寨人马上得风气之先,如鱼得水,意气风发,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了。凭了脑子活、胆子大、眼光准,很快就从刷帆布蓬开始,到刷金属,搞起了防腐产业,并逐步做强做大。
走在苗寨,长长一道街,两边屋舍错落,店铺俨然,市井百工、五行八作。但是,平常时节,镇里居家的人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年轻人都天南海北地奔走。有井水处就有苗寨人。沿镇街东行,过东榆林、苏旧城,几百米外,就到了黄河。苗寨人去玩,就去黄河边。阔大奔涌、浩浩荡荡的黄河,让他们有了一种豪情壮志,一种容纳天下的胸怀,一种豁得出的不在乎的性格。所以,他们做生意大气,为人大气,性格爽朗,敢吃敢喝,奢华排场,讲究铺张。大家都说苗寨礼重。红白事随礼,苗寨人随的都比周边都大。这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生就的狂放。让他们少拘束,让他们多豪纵,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
防腐很苦,防腐是男子汉的事业。可苗寨人做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闯出了自己的天地。这就是苗寨人的性格,不做是不做,要做就做好;而且不惜代价,不怕苦累。他们在打打杀杀中挣得了财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富了的他们又很看得开,除去个别的悭吝,大部分是豪纵的。他们敢为天下先,最能代表长垣人群体中奔放冲闯的一面。而今的苗寨,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个个美丽村庄,明珠一样熠熠生华,村人生活越来越富足,黄河沿岸也被打造成风景带,苗寨正在展现着新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