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当代艺术大师的强悍“思维”

如是说

上帝创造了人,人这种动物是极其恶的,是有可能极其恶的,直到今天,我们都体验到这一点。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震惊。文化还会继续,文明还会继续,人类错误一极的深渊依然存在。

——Anselm Kiefer(安瑟尔姆·基弗)

摘自《TIME》周刊(2005年10月)

Hay Festival Segovia

基弗系列之“思想”

基弗艺术中观念蕴含的成份相当复杂,至少包含了四个要素:

其一、宗教神秘主义(犹太教神秘主义、圣经、北欧神话等);

其二、德国艺术思想传统(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博伊斯及当代艺术);

其三、德语当代诗歌(尤以诗人保罗·策兰和英格博格·巴赫曼为主);

其四、德国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之后)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画呓”

站在基弗的作品前,哪怕只是翻阅他的画册,有时会感觉到一种立体的震撼。这种立体感并不是视觉上的错觉,或者说是三维的,而是犹如置身于多维空间之中,感觉各种体验、各种时空、各种感官交织在一起。

现在,让我们一起寻找解开基弗艺术“震撼”密码的钥匙。

         一、

荣格在二战前后都写过著名的论文来剖析德国人的心理,1936年写的《沃坦》分析了德国人民好战的沃坦精神,从人类心理学上解释了这场战争的必然性,预见了战争的来临。1945年的《浩劫之后》,解释说这是整个欧洲人心理的缺失导致的这场人类的悲剧。在这篇论文里荣格从心理学方面深层的分析二战这一悲剧,“当罪恶攻破了事物的自身规律时,人类整个的精神防线将被彻底分裂,进而引导了这场集体无意识的大爆发”。

1969年,只有24岁的基弗就选择了一条艰辛、沉重的路一一用自己的艺术反省和抗争自己、整个民族世界的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在这一年基弗游历欧洲大陆(库斯纳切特(kiissnacht),贝林佐纳(Bellinzona),罗马(Rome),帕埃斯图姆(Paestum),庞培(Pompeii),蒙彼利(Montpellier),阿尔(Aries)和塞特(Sete)),他在这些地方行纳粹军礼。基弗的目的就是想用这浩大的“占领”(Occupy)计划唤醒人们逃避的记忆,无畏的剖析、揭露人们的灵魂深处,“治疗”德国人民的“集体健忘症”。就像基弗自己曾经说的一样:“我并非要成为尼禄(Nero)或希特勒,对他们的重新度量是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人类疯狂的内心顽症。”为此基弗宁愿让自己的灵魂在走一次磨难,再次体会受纳粹重压的精神状态,以此挖掘藏匿已久、逃避已久的人的内心,打破这一心理障碍,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天性中的那份疯狂、那份狭隘的捍卫自主权的情结。

基弗行为艺术截图

这一年基弗还做了很多同一主题,还有对同一主题加深的作品,例如:水彩画集《英雄的象征》、一本画集《遗传》。基弗在自己心理都陷入深渊奋力挣扎的时候,不忘避开自身心理的障碍,努力从整个民族的视点出发,带领自己、自己的民族、整个世界走过这条艰难的心理复兴之路。

基弗 画的伊丽莎白  水彩  1978年

现在看来,德国的这场浩劫,是一场关乎整个人类灵魂的运动,所以要避开无意识的盲从,就像荣格曾经说过“德国人的惨败命运,不应把欧洲人引人到一种错误的幻觉中来。因为全世界的罪恶不仅仅存在于德国,而德国人的灾难也只是整个欧洲病态现象的一次大爆发”。

基弗对历史的博爱和对人类灵魂的剖析是永不停歇的。这位多产的画家在1980年期间创作的系列作品《圣像破坏之争》、《圣像破坏之争》II又一次引起观众对历史的思考。这两幅作品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但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画面的焦点都是一个调色板,在调色板里面都充满了坦克战斗时发出的白色的光,画面充满了荒凉、悲壮之感。

这一系列作品取材于8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一场极端的宗教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反对圣像崇拜,也因为帝王的支持,随着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加入而愈演愈烈,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很多绘制圣像的传教士惨遭屠杀,更重要的是它还引起了大规模对书籍的焚烧,这种无知的行为在希特勒时期也曾大规模的发生,当时由于希特勒自身精神严重的自卑感,他排斥当时的当代艺术,很多艺术家遭流放和迫害。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当观众看到基弗画面中“充满硝烟”的调色板,我们就会明白基弗这一历史性的追问。基弗使用象征性的暗喻手法,让观众明白,这类“圣像之争”仍然存在于我们现世的社会中。

基弗 Iconoclastic Controversy ( Bilder-Streit ), 1980

基弗虽然享誉世界,但是他的作品始终饱受争议,尤其对他创作的“占领”系列, 《圣像破坏之争》等系列作品,基弗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指责、误解、抗议、非难。基弗的作品不但触及了整个民族的“隐痛”,作品的视觉效果还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基弗甚至被指责为是新的纳粹分子,说他故意炫耀自己的日耳曼血统,进而调侃祖国高贵的灵魂。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真的是讽刺,基弗在艰难的唤醒人类灵魂的时候,自己却陷入了类似的“战争”。

二  

在我看来,生活没有意义。我希望在一个小小的领域里建立某种秩序,以此来忍受我的生活。“秩序”这个概念不是很正确。应该说我在自己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某种联系,由此来忍受自己的生活。不然我就活不下去。

——基弗说

摘自《TIME》周刊2005年10月版本

对其他民族心理特征的探寻

基弗的艺术虽以自己个人的体验和感情为起点,但是艺术家是站在整个人类的视点上的,他选择了一条永恒的记忆之路,一条关于人类精神自卑、恐惧、盲从、悲剧情怀,毁灭性的阴影记忆的道路。具体表现在基弗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犹太教文化、两河流域古文化的探寻,“揭露”各种文化下人类的“无法逃脱”的心理特征。

三、

基督教与德国文化之间“隐秘”的关联性

70年代以后,基弗创作了一系列以基督教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以1973年的《圣父、圣子、圣灵》和1976年的《信、望、爱》最为“引人注目”。这批作品表现了西方特定群体的精神文化。作品《圣父、圣子、圣灵》是基弗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传统的追寻与反思。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幅作品我们有必要先来解释一下基督教思想的特性以及基督教与德国文化之间“隐秘”的关联性。前面说过流淌在德国民族血液里的沃坦精神,这个好斗的民族,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容易“唤醒”他们拥有的狭隘的捍卫自主权的意识,进而迷失自己的灵魂,进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孤注一掷的追求权力、财富、欲望。基督教宣称的理念“表面上”看起来是和沃坦精神背道而驰的,“分裂性”是基督教的明显特质,基督教试图把人的潜在心理意识分成两部分,用其中的一方面抑制另一方面,就是用人的信仰、爱、希望的这一面去压制隐藏在暗处的灵魂的那一面。

基弗作品《信、望、爱》1976年


基弗作品《圣父、圣子、圣灵》作品黑白稿   1973年

再回到基弗的作品《圣父、圣子、圣灵》,这幅作品采用的是双联画的形式,上面一幅描绘的是在“基弗式”的木房子里,中间三把椅子上有三束轰轰燃烧的烈火,这代表着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条(信仰、希望、爱),火在心理学上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推动力,被描绘成火焰的基督教信条,代表着他们正在相互转变相互调和,在自己的内部或者朝自己的对立面。

下面一幅描绘的是一个粉红色的神秘的森林,这个森林里的树木,干枯、狰狞、赤裸、毫无生命感。在德国,树木代表他们民族自生的、擅于斗争的精神。所以基弗把这两个场景放到一起来描绘用意非常明显,这不仅表现了两个宗教和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斗争,更深层的是代表了两个种族间深层的心理冲突。“不难想像,基弗正踱步于个体化的创造性进程与基督教三德这一集体价值的歧路之间。他将现代表现主义与观念艺术相结合,在画面中反映出个体的精神创造力与基督教三德间的矛盾与抗争”。

四、

“金发的马格丽特”与“灰发的苏拉密斯”

基弗作品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80年代后,基弗做了很多有关犹太教文化的作品,例如:《逃亡埃及》、《红海》、《海狮行动》、《耶路撒冷》、《玛格丽特》、《你金发的玛格丽特》、《苏拉密斯》等系列作品。其中以受保罗·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曲》精神影响而做的作品(《玛格丽特》、《你金发的玛格丽特》、《苏拉密斯》)最为震撼。

逃亡埃及    1984年


红海


耶路撒冷


海狮行动1  1975年


海狮行动2  80年代


苏拉密斯

1984年的犹太之旅和后来持续的对犹太历史文化,犹太人传奇的关注,仿佛让基弗亲身经历了犹太人的苦难,他要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似乎还要承担这一民族苦难的悲剧经历。基弗一直对很多文化感兴趣,尤其是保罗·策兰的精神特质一直感染着他,十几年间《死亡赋格曲》一直激荡着基弗的内心。

介绍一下这首伟大诗篇的作者一一保罗·策兰。策兰(Paul Celan)原名保罗·安切尔(Paul Antscher)1920年1 1月23日出生在罗马尼亚的切尔诺夫策(Czerhowitz),父亲是犹太人,但是母亲精通德语,策兰的出生地多半人都是犹太人,但是这个地方是受德文化控制的,所以这所有的文化环境和条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策兰这一“矛盾的精神个体”。就像策兰自己曾回忆的那样,“我出生的这个地区??或许是最令人感到荒疏的。这里流传着许多美妙的故事,后来马丁·布贝尔把它们带到了德国。这里是人们生活与书籍知识的一道奇妙风景线。”1933年,德国开始了反对犹太主义的运动,策兰也开始了他苦难的悲剧人生(但是由于年轻的策兰强烈的求知欲,他这期间研究了很多德国文化以及希腊、拉丁文、法国等文学)。策兰的父母都死在德国的纳粹集中营里,策兰也被捕,强制在集中营里服劳役,策兰是一直抱着自己坚强的信念活下来的,也许是诗歌给了他力量,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痛苦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策兰就是这时创作出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篇。就像阿多诺(Theodore Adomo)面对《死亡赋格曲》时说的那样“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要叫喊”。这首诗充满了悲怅、沉重、恐怖、压抑、窒息的感觉,出自诗中的两行叠句“你金发的马格丽特脐灰发的舒拉密兹”真切的打动了基弗的灵魂,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

死亡赋格曲

保罗·策兰 作

罗池 译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它在傍晚

我们喝下它在中午和早晨我们喝下它在夜里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我们挖一个坟墓在空气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他摆弄他的毒蛇他写到

他写到当天色黑到了德意志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他写到这些然后走出门外群星都在闪烁

他吹哨叫他的猎狗走近来

他吹哨叫他的犹太佬排好队叫他们挖一个坟墓在泥地里

他命令我们开始演奏要为舞会助兴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早晨和中午我们喝下你在傍晚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他摆弄他的毒蛇他写到

他写到当天色黑到了德意志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我们挖一个坟墓在空气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他大声挖土深一点你们那边的你们其他的大声唱歌和演奏

他抓住鞭子在他的皮带上他挥舞着它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你们的铲子挖深一点你们那边的你们其他的继续演奏要为舞会助兴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中午和早晨我们喝下你在傍晚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摆弄他的毒蛇

他大声演奏死亡更甜美一点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他大声刮响你的琴弦更黑一点你会升起来然后随烟雾飘到天空

你会得到一个坟墓在云朵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中午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我们喝下你在傍晚和早晨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这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他的眼睛颜色蓝幽幽

他射你用子弹由铅制成他射你瞄准又命中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他放出他的猎狗咬我们准许我们一个坟墓在空气里

他摆弄着他的毒蛇和白日梦

“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

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的德语诗人;1952年,其成名作《死亡赋格曲》震撼德国;1960年获德国最高文学奖——毕希纳奖;作品备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等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推重。

策兰生于罗马尼亚旧省北布科维纳首府切尔诺维茨(今属乌克兰)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二战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战后辗转定居法国,在流亡中背负历史记忆的重压继续生活和写作;1970年4月的一个深夜在巴黎投水自尽。

以诗歌对抗历史,对抗遗忘,这使策兰的写作始终处在风暴的中心。

策兰在世时,海德格尔就已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却总是自己悄悄站在最后面”。这可能是哲学家对一个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包括伽达默尔﹑波格勒﹑德里达等哲学家,阐释策兰几乎每一首诗?这并不是普通的学问兴趣。因为策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人格力量的诗人,他不仅以犀利的诗歌之刃剖开人类历史离我们不远的一个时代出现的最暴力﹑最残酷的事件,还以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创造了最优美的德语诗。

策兰没有僵硬的词语“板块”,更没有归类和贴上“意义”标签的诗歌词汇表。他只有词,两极化的词:抒情的时候,它们近得像是我们身边最日常的事物,充满亲切感;抽象的时候,意义立刻绷紧,燃烧,结晶,并且像黑色矿石那样发出光亮来。两者都提炼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极限。这在战后欧洲诗人的作品里是很少见的。……仿佛这里有一个泛神论的世界,起作用的是更细小的事物,矿物和诗歌元素,生活在作者赋予它们的形态和意义之中。

策兰知道卑微的事物对生活的支承力:诗,在细微之中穿过世界。

“金发的马格丽特”(取自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妻子的名字)代表德国女性的形象;“灰发的苏拉密斯(兹)”(取自犹太圣经《歌中歌》中一个犹太女仆的名字)是犹太女性的象征,很明显金发和灰发代表着赤裸的种族差异,而这也成了种族歧视的根源,民族悲剧的根源,也同时是策兰悲剧命运的根源。其中策兰用“ashen”(意思是灰色,但同时又有灰烬的意思)而不是“gray”表示灰色,这更代表了策兰内心的痛苦,暗示着“灰发的苏拉密斯(兹)”终会化为灰烬的悲剧命运。

1981年期间基弗创作的《玛格丽特》、《你金发的玛格丽特》系列作品中,基弗用发黄的稻草代表金发的玛格丽特或者用被火烧干的稻草代表·这更表达了德国民族的悲剧节点,画面的背景幽暗、赤裸,清晰地笔触以及细节中强烈的黑色、白色、灰色的纠缠且彼此压砸在一起,真的像是所有人类之间彼此的、无知的相互斗争,作者描绘的这种悲怅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当然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艺术超越一切外在实物精神的本质。1983年基弗创作的《苏拉密斯》更是将这一人类的悲剧推向了极点,画面背景是一个封闭、压抑、幽暗、毫无生命气息的空荡荡的空间,这一空间是广阔的又是深邃不可预知的,还有基弗对墙壁的描绘,强烈、放纵、无知的线条赤裸裸的分割着一块块的砖,感觉他们之间即紧密叉分离,这一切艺术表达方式与又宽广又深邃的空间真是配合的“天衣无缝”.这伟大的艺术语言准确的描述了当时生活在集中营的“氛围”,更表现了当时人们压抑情感的激烈碰撞。背景的深处好似燃烧的灰烬,在这封闭空间里漂浮的灰烬,更是当时漂浮游走的灵魂,灾难深重的犹太民族美丽的诗歌也在这黝黑的城堡里“毁尸灭迹”了。

策兰身为犹太民族,他深深的接受着德国文化的熏陶,这一矛盾一直在灵魂里激荡和抗争,这些悲剧造就了策兰悲剧的人生,也催生出他的伟大的艺术,他用他的真诚引导了人们沉重的灵魂,在这点上,基弗和策兰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基弗作品   玛格丽特  1981年

   五、

谈《两河流域》

1985年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两河流域》,指的是受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基弗的这件作品又是一个里程碑,它的巨大、厚重令人震惊了,时问和空间都凝固了。安妮·西摩曾这样描述过这一作品“这是基弗最具雄心的不朽的艺术丰碑。作品由两个13码高的大书架组成,如同一部敞开的书籍,每层书架上摆放着巨大的线装书,其中一些是空白的,另一些则记录着基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描绘与深思。

”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古代神秘文明早己消亡,明显基弗想借这一主题表现现世的繁华与衰败,探寻这个世界的变化莫测和历史神秘的创造力和毁灭力。这个作品的另一个名字《超级女巫》这一形象源自传统的塔罗特牌(Tarot)(用于占卜和游戏,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一种画片纸牌,一副22张)中的第二张一一术士,这个形象代表秘传的象征主义。基弗同时给自己的作品这两个主题,目的就是将人类历史文明的兴衰与秘传的封闭情节作对比,从而让女术士这一内部心理现象和历史文明的兴衰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体现他们之间统一的同时性意义,同时让我们去面对、去回忆我们历史的文明和历史的“倒退”。

基弗 两河流域  1985年

画呓|基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