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4)《黄面面挖地基》 吕德宽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
”
主
编
马
云
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别离亲人和故土,从繁华大都市无怨无悔奔赴艰苦、陌生的大西北三线。对他们来说这里人生地不熟。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了种种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不会生炉火,不会打煤砖,做不熟饭等等,有时半夜加班回到家属院还能遇到狼。有些年纪大的随迁父母,赶上雨天要涉过泥泞雨雪的道路,踏上几级台阶去如厕。蹲不下腰,躬不下腿,加之秋冬季节西北风穿过茅坑吹凉了屁股,又吹凉了满身的酸和楚。没有在三线经历过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感受不到的。
《黄面面挖地基》
文: 吕德宽
1970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大学毕业,分到工厂的第一课自然是劳动课。我们西军电共分配来的同学有:王金月、孟子皿、吕德宽、叶和喜、邵锡荣、王怀毅、宋翠英、于传发、涂忠仁、杨永德、秦金清、楼益盛、周佳东、茹兴元、周虎明、王文侠、沈杏明、徐河聚、张杏元,共19人。我们都是1966年4月1日由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集体退伍的,所以军装是由草绿色逐步变成黄色,到1970年已经完全变成浅黄色了。由于我们一涮水都穿着这一身浅黄色的旧军装,平凉当地的小孩看见了,就嬉笑着给了我们一个昵称,叫“黄面面”。从此,这“黄面面”的昵称就在我们同学中频繁使用了。
当时,我们的领队人是庞自强,他个子不高,长留一撮小胡子,他总是穿一身劳动布做的浅灰色的工作服,给我们的感觉他是一个和颜悦色、心地善良的天津老师傅。当时,厂里规划要在马路的南边建一栋二层楼,楼上搞电子,楼下搞光学。为了节约开支,厂里决定楼房的地基由我们工厂自己搞,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干打垒”精神吧。我们刚分配来的19个大学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楼“奠基人”,挖地槽的任务是由我们19个大学生承包了。那地槽大约两米深一米宽。地槽见底以后,我就负责打电夯,因为我喜欢那玩意儿。
到了10月上旬,地槽完工。厂里就从各车间调来了几十个工人,加上我们19个人,开始了地基第二阶段的施工。施工人员共分成五六个小组,每组有20多人,我们这个小组的组长是何宝光,何宝光也是一个老大学生,他戴一副眼镜,看似文雅,实际干起体力活来却很有力量。当时基建的总负责人是副厂长李智文,他高高的个子,大约有一米八零,他体魄健壮方脸大耳,他脸皮黝黑,有“大老黑”的美称,他头发黝黑,大分头梳得整齐铮亮。传说他是解放前就参军的老革命,他是从四机部调过来的。当时的基建口号是:“革命加拼命,要厂不要命!”在动员大会上,李副厂长把总的任务目标做了部署,主要是地基的混凝土工程和砌砖工程。最后他号召大家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第一阶段是用混凝土浇筑地槽底部,大约一米高一米宽。在基建中最脏最累的工序就是搞混凝土地基。混凝土是由沙石和水泥经过搅拌机加水搅拌而成。当时工地上普遍使用一种小推车来送物料。为了卸料方便,小推车的前半部的底部设计成弧形,这样只要将小推车车把往上一提,车子就会向前翻倒,物料就会从车斗中滑落下来,使卸货变得方便。但这样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工地上一般凹凸不平,行进中的小车如果突然受阻,由于小车的惯性车子很容易向前翻倒。这就需要推车人有足够的体重,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稳定力。
其实,我的臂膀并不发达,腰肌也并不强健,但我个子高,体重大。特别是我有一个大肚子,至于我的肚子,我的一个同学曾经有这样的形容:“吕德宽嘛,人还没有见面,肚子就进门了!”。因此我还是觉得,我有资格当一个小车“驾驶员”。就这样,我们同学中,例如于传发、徐河聚、沈杏明、杨永德等都是常见的“车把式”。为了赶工期,几乎是日夜兼程,每天要干12小时,吃饭自己买饭票,星期天也不休息。那时,不计报酬,忘我劳动,就是一种气氛,就是一种时尚。特别是我们西军电的十九位同学,入学时首先是军事训练和军事野营,曾经经受过“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训练;在四清运动中又曾经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现在我们参加了工作了,自然要向工人阶级学习。和男同学一样,三位女同学孟子皿、王文侠、宋翠英,按照她们的个性,她们一个个都是咬牙坚持的主,个个都是女汉子。
正在这热火朝天苦干的当儿,我却接到了政工组的一份任务,大概是为了搞个什么资料,要我去帮忙两天,于是我得到了一个宝贵的休息时间,和大家比较,我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我在上班后,就向组长何宝光表白,说我已经休息了两天,希望把一些更艰苦的工作交给我。但这一句本来并不经意的话,却引发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在一次组长汇报会上,各组组长都汇报了本组的情况,我们的组长何宝光也把我的上述话,作为一个先进的材料做了汇报。在之后的大会上,李智文副厂长做了前一阶段的总结,表扬了先进事迹,也批评了不良现象。我也在他的表扬之列,说我主动要求承担重活,说我“有这个精神,有这个水平!”。会后不久,在一次休息的空隙,我偶然听到了另一个小组的几个工人在议论,其中一个工人埋怨说:“人家小组那么多的人受表扬,而我们小组呢,批评的多,表扬的少!”。他的这个说法,我回味了几十年。原来,对于绝大多数工人来讲,他们还是希望多听一些英雄的故事,多听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啊!
在完成第一阶段混凝土浇筑的任务后,紧接着就要在地基的上半部分砌墙。以前我一直上学,对于农民还相对熟悉一些,但从来没有进过工厂,这次基建算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产业工人。原来,建华厂真是藏龙卧虎。有一位工人师傅对我说,这木匠和铁匠的原理相同,所以他们不但会做铁匠,还会做木匠。那时没有家具商店,买不到成品家具,因此,从大城市天津来到平凉,每家的家具都是自己买木头,自己动手打的,闻此言,我不仅暗暗称奇。这位工人师傅又说,他们不但会打家具,而且还会做瓦匠砌房子。他们告诉我们,这墙有二四墙,还有三六墙。接着他们就给我们现场指导,这二四墙和三六墙,砖头应该怎么排布,怎样压茬,怎样留砖缝。这些启蒙知识,对我的后半生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来到江苏扬州后,我曾三次负责搞基建,其中第一次是建一栋270平米的家用小二楼。从规划到楼层楼梯的平面设计等都由我独立完成,这次行动的胆气完全来源于在建华厂的那次基建。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一次负责建筑一栋1200平米的工业厂房,之后的一次是负责建一幢8000平米的六层办公和生产综合楼。每次建筑,我用以吹嘘自己能耐的许多亊,都离不开建华厂的那次基建。
在砌墙过程中,我们主要的是做配套辅助工作,大工活基本都由工人师傅完成,我们做小工,有时也学着砌墙,这一点杨永德显得比我更有闯劲。有一次他为了砍断一块砖头,结果一瓦刀砍下去正好砍到了自己左手大摩指上,十指连心啊,杨永德痛得嗷嗷叫。过了几天,再看那指头,整个指甲都变黑了。
《三线岁月》前文推荐
【三线岁月】(序) --王春才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1、漫漫西行路--马云骧
2、我的回家路--王文侠
3、初到建华厂--吕德宽
4、神秘的军车--马 俊
5、探亲路上--杨树田
6、搭便车--马云骧
7、我被分配来三线--陶德华
8、我随先生上三线--王铭声
9、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熊 锋
10、告别亲人--刘淑芳
11、北京飞来金孔雀--马云骧
12、神秘的建华厂--马云骧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三线精神,永传于世
◆ 每日掌灯急书 小编不澄不休 ◆
❣ 请帮扩散 请多支持 ❣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