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行----诸暨溪埭村的建筑
在来到溪埭村的时候,就看到这里的农居有一种徽派建筑的味道,还是很想看一下的。从俞秀松烈士陵园下来到休息处,四点钟还不到。去喝上梁酒时间还早,与朋友提出了去看这里的建筑。朋友说先去看这里的祠堂吧,否则祠堂要关门了,然后再去看这里的建筑。
立即行动,赶到村口的祠堂,已经关门了。好在管理人员还没有走,朋友和他们打招呼,请他们打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
俞氏宗祠(孝思堂)坐东朝西,突破了一般家族祠堂坐北朝南的定势格局。据说原因有二:一、溪埭俞氏为次坞俞氏分支,次坞在溪埭的西面,祠堂朝西为了敬祖,不忘次坞本宗。二、从风水上的考虑,祠堂南面隔溪有断层小山相挡,视野不够开阔,如果祠堂朝南,则犯了风水上的大忌。
孝思堂新修不久,外墙粉刷一新。正大门前悬挂着“俞氏祠堂”牌匾,牌匾已略显陈旧。外墙上有“溪埭社区服务中心”字样,大门两边分别挂着“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木牌。
孝思堂始建于明代中期,由世则公家宅后的三间家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而成的。现存建筑为民国辛酉年(1933)重修,共3进,五开间。通面阔25米,通进深45米,占地1125平方米,前后三进,由门厅、中厅、后厅及侧厢等组成。门厅、中厅前槽船篷轩,雕刻较为简朴,但保存完整。中厅梁柱上原来挂满匾额楹联,如少司空,进士及第、文魁、节孝可风等。后厅为神堂,为1866年所建,原系存放溪埭俞氏历世先祖神主之处。上世纪30年代末以后孝思堂作为儒城小学的校址,一直延续了40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2004年,俞氏族人利用续谱剩余的15000元经费对孝思堂进行了简单的维护,使孝思堂基本维持完整的状态。
走近孝思堂,里面焕然一新,与我看到的其他祠堂已截然不同。东面尽头原先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已不复存在,西面大门处原先是一个戏台,如今也已经改建成门楼。中间的大堂内放着一张乒乓桌,两侧及后进的厢房,已成为各种议事或活动中心。大殿上方挂着一块“孝思堂”的牌匾,依稀使人联想起旧时俞氏祠堂的模样。
大堂上方挂着一块“孝思堂”牌匾,依稀使人联想起旧时俞氏祠堂的模样
大堂前的两侧各有楼梯通往两侧厢房的二楼。上去一看,上面空空如也。这里原先是祠堂演戏时有地位的人坐在这里看戏的。我的个子不算矮,但当我退到中间后,视线已经被护栏给挡了,很难看到门楼前的全貌。那看戏的人坐在凳子上,除了第一排的人以外,坐在后面的人是如何看到戏台的。百思不得其解……
从俞氏祠堂出来,在想,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如果俞氏祠堂能恢复到旧时的模样,可能会更吸引游人。但随后又嘲笑自己,也太理想化了,放着这么好的地方不用于村民的活动,却关起来等着游客,这里又有几个游客呀。还是要讲现实的。
2009年修复前的俞氏祠堂成为仓库,一片颓败的景象(来自网上)
离开俞氏祠堂,穿梭于村里的小巷之中,拍摄一些晚清民国的建筑。
我不懂建筑,但看这里建筑的模样,与安徽婺源、西递、宏村的建筑物有相似之处,应该也属于徽派建筑了。溪埭村的俞姓家庭到现在应该有六百户了吧,据说是全国最大的俞姓聚居村,其俞氏人口超过了浙江武义的俞源村和婺源的汪口村。婺源汪口的俞氏祠堂也比较有名,寻踪问源,婺源的俞氏与溪埭村的俞氏好像还有宗族关系呢。未考究真假,但也许这里的徽派建筑与这也有关系吧。
溪埭村的经济主要以私营经济为主,农业已退居其次。这与安徽婺源、西递、宏村的以旅游业为主的村级经济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这里周边的环境也不适宜发展旅游业。为什么说到旅游业呢?因为我在溪埭村穿行,发觉这里的徽派建筑也很有特色,虽然有一些线路乱拉,但这是可以改造的,关键是一些现代的建筑已经遍布其中,这种格局是不可能再改变了。
你可能说我管得多了。但来此一趟,总要谈一点感受吧。好了,不说了。
这里旧时的一些大户人家房子真大,光是看它的宽度就有二三十米吧。据说以前的地主人家。过去的课本将地主描述的非常凶恶,这也许是政治需要吧。其实在南方,地主人家除了地多房多以外,基本上还是和乡里乡亲和睦相处的,远非原先课本上描述的那样,当地的“贫下中农”对地主也不见得非常的恨。你看,现在的地主资本家多了去了,而且压迫雇工的手段更加多样,也不见得政府会对其怎样,有的反而还戴着“红顶”。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一路也看到,有的建筑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建筑看上去已经有点年代了,如果不加整修可能坚持不了几年了。还是感到有点可惜啊。
听说溪埭村是诸暨市的第二大村,人口有两千多人,那么,在这里看到集市也不奇怪了。只不过集市只在上午开张,我没能看到集市开张的景象。当然,一些村民必须的服务点也会应运而生,在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来源。
集市旁的小屋应该是村里的,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无需探究。我感兴趣的是贴在小屋墙上的红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一步去考证。
沿着小巷穿行,到底往右,朋友又带我进入了这户大户人家。
对于这样的建筑,由于我在这方面是外行,无法进行描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几十年来,这里的建筑还保持了原貌,没有经过大的整修。
对于这户大户人家,村里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窗上的彩色玻璃,据说当年建造时,化“巨资”从欧洲(好像是德国还是哪里的)买来的。曾经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这样的彩色玻璃,据说是很贵的。
院子里门口坐着一位老人家,也没有太阳,一个人孤零零地就这样坐着,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起的,也不知道此时在想些什么。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他那样,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从早坐到晚。幸福啊,就是把什么都忘了……
回到休息处,几个同伴已经等急了。于是驱车,去另一个地方喝上梁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