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君子行人道,以感恩心态去祭祀!
清 明
杜 牧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谈及清明,必谈及祭祀。敬思追远,在中国祭祀文化中,是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如《国语》:
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巳。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久而不震,生乃不殖,其用不从,其生不殖,不可以封。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舍日,卿大夫舍 月,士庶人舍时。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
日月会于龙(豕尨),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栥盛, 絜其粪除,慎其采服,禋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乎乎挕其百苛,殆其谗愍,合其嘉好,结其亲昵,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 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天子谛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栥。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天子亲春谛郊之盛,王后亲绿其服。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民所以摄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
冯友兰先生说这是:"肃肃济济,如或临之”,是不必有临之者也。知不必有神临之,而犹祭祀者,盖欲借此机会,使乡党亲族,得一聚会,并训练其虔敬之心。故祭祀之用,在“民所以摄固者也”。以此观点观之,则祭祀即荀子所谓君子以为“人道”而百姓以为“鬼事 ”也。
总的来说,祭祀群族团结一致的一种力量。领悟不同,则所得也不同。君子在人道,人道自然是社会之和,百姓则以宗族聚集而稳固,各家各族又紧密联系,则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繇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 人禘誉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 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 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 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是以报恩之义为祭祀之根据。祭祀也就是行“人道”!各种祭祀都可以用人本主义来解释。
清明节,避不开祭祀。祭祀无论是从传承文化还是感恩先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现在不分天子、诸侯、士大夫。然常人祭其祖,是以其祖凝结一个家族,一脉相承下去,人传承下去,则人文不断,文化不绝。
当然,身为现代人,必不是倡导迷信因果报应。我个人感觉就以“感恩”来理解“祭祀”就非常好,感恩带动人本主义,"肃肃济济,如或临之”,训练各自虔敬之心。
人人皆可做个君子,行人道未尝不可。君子祭祀乃行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