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散
作协搞了个散文征文,搞得我差点散了架。
因为我是联系人,因此,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工作还是休息,打电话的、加微信的,不亦乐乎。
最让我感觉不爽的是,我刚眯着,突然电话响了,来者带着不高兴的口气质问我,你们为什么只要散文?
我说这是领导定的,今年就征散文,以后也许会征别的体裁。
那你们要的是广义的散文,还是狭义的散文?
我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给问懵了,作为一个作家,我一下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我理解问话者的意思是,狭义的散文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散文体裁,广义的散文应该什么都包括,只要是散着的文字,都算是散文吧。
在我迟疑的一瞬间,对方挂掉了电话,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打错了,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虽然电话搞得我不快,可我还是觉得该梳理一下,什么叫散文。
散文正式成为体裁应该是唐朝,唐宋八大家就是以散文见长的八位文学家。那时候定义的散文,是指相对于韵文和骈文而说的,散文不要求有韵律,且每句字数可以参差不齐。
散文记录的是真情实事,以优美的语言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凝聚在精气神上,阅读散文,给读者以愉悦的精神享受。
现代人定义散文,说它是跟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四大体裁之一,以真情实景、以优美的语言、广泛的取材、灵活的形式、自由地表达,散文只有一个要求“形散而神不散”。
此外,我一时好像不知道如何描述散文了。
假如因为散字,就将新闻、通讯报道、事迹报告等都当成散文,我好像也没有话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这是一次征文活动,评委们假如认为你体裁不对,就直接否决了,何必我在前面费口舌跟人强调,不是散文是不可以的。
征文归征文,除了征文之外,我也想说点散文。
关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什么是“神”?我们很多专业人员喜欢创造词汇,原本很清楚的东西,一带入新词汇,大家都跟着他一起糊涂了。所谓的神,就是散文要表达的情,神不散,就是把情凝聚起来,让人读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这就是神不散了。假如散文没有写出情,或者把情写的不聚焦,这就是神散了。
散文跟小说和新闻不同的是,散文叫非虚构,散文取材需要是真实的,这是跟小说可以纯虚构不同,可散文毕竟是一种文学体裁,非虚构不意味着绝对真实,这与新闻和通讯报道又是不同的。
在散文诞生之初,散文因为不要求雅韵,不要求骈文对仗,才成为这种形式灵活的文体,可在应用文出现之后,一些应用文中出现的句式,在散文中就不适应,比如提炼总结的标题,提纲挈领的归纳,以及事迹材料里经常出现的结论性表述,假如有这样的句式出现在散文中,散文的样式就是不严谨的。
文学发展趋势是,散文和小说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些看似散文的文章,专家说是小说,反之,有些看似小说的文章,专家硬说是散文。小说和散文的原则性分野是,虚构与非虚构。
前阵子看过孙犁先生的一篇文字,孙先生在文章里面说,一个作者一辈子可以写无数的小说,因为小说是可以靠作家创造,而散文不行,散文取决于作家的见识及情感的饱满程度,没有见识和情感不饱满的作家是写不了散文的。孙先生的观点是,一个作家一辈子可以写无数的小说,但是,他写不出无限的散文,只是因为,散文写作受到的约束太多了。
最近,同时阅读汪曾祺和周作人两位先生的散文集,作为大作家,他们两人的散文集都有共同的特点是,文字非常生动,文笔非常流畅,写人写景都是情感满满。尤其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文章内部的结构设计、自如的语言张力、情感的真实和自然,都是我高山仰止之处。读后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可惜,现在我还是在只意会、不言传的阶段。不然,我一定不会见到的陌生的电话,见到有人申请我微信好友,我都紧张兮兮的。
散文真散,散了我聚精会神做好服务工作的态度。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