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说“有西湖,才苏轼”
文:林子俪 聂传安
某一天晚上坐公交车,行至某一公交站时发现广告牌上居然闪着“有西湖,才苏轼”六个大字,心里顿时一震,却又没来得及拍下来。过若干天,我又乘公交车专门来到那里,却发现广告内容已换,懊丧不已,只好打车而回。在离家不远处,无意中朝路边一公交站牌一看,正是我要寻找的东西。我赶紧叫停司机,然后下来,拍照。
某节语文课,我讲了“只有……才”表条件关系,指没有前面的,就不会有后面的;讲了苏轼与西湖;讲了苏轼对惠州的意义;也顺便讲了不论走到何处对所见的文字都要敏感。
三班林子俪同学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怎么能说“有西湖,才苏轼”》。
前两日,老聂给我们看了一个公交站台的广告,赫然写着“有西湖,才苏轼”六个大字。这句话可以说歪曲了事实,明显将西湖与苏轼置于先后或因果的关系。(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在我看来,西湖与苏轼的关系不应该如此。(亮出观点)
其一,苏轼能够名扬天下,西湖并非其中原因。(分论点之一,言之有理)
苏轼这个名字,900多年来被无数人热爱且向往。他的伟大至少有三:一是在于他本身所具有的熠熠才华,欧阳修读过他的文章后,曾赞他“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二是在于他人生屡遭坎坷后,能对不幸一笑置之的广阔胸襟,如他历尽苦难却仍能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三是在于他为黎民百姓所做出的许多好事。(概括得好!)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正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他被无数中国读书人所倾倒爱慕,主要原因在于他本身所具有的气质、才华和担当,而不是西湖,西湖仅是他人生两个阶段(杭州、惠州)的相遇。因为此广告出自惠州,而惠州西湖对苏轼的影响远没有杭州西湖大,所以,更不能说“有西湖,才苏轼”。(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作官,36岁时任杭州通判,54岁时再任杭州知府,前后在杭州有五六年时间。57岁时被贬惠州,在惠州待了两年七个月)
其二,西湖与苏轼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分论点之二,分析客观)
苏轼曾赠西湖“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西湖因苏轼留下的足迹,更染一分文人墨客的气质,名气更甚。来西湖游玩者,必要登苏堤,拜谒王朝云墓,以表敬仰之情。而对于苏轼而言,无论是与友人泛舟湖上,享肥鱼而饮桂酒,和好友一起野餐,或是朝云墓前和着他思念的松涛声声,抑或是苏堤月光下怀念随想,都是他晚年清丽难忘的一笔。(这丫头对苏轼在惠州的故事知道很多)
因缘巧合,苏轼在屡遭贬谪后,与西湖相遇,与惠州相遇。就好像电光遇见火石,明月遇见清风,二者是自然风光和人文的完美契合。
因此可以说,苏轼因西湖而有更多故事,而西湖因苏轼而更加闻名。(结论)
细看那广告牌,“苏轼”上有两个小字“舒适”,再联系广告的主体与“西湖”有关,原来是想表达“有西湖某小区才舒适”之意。但行人匆匆,哪里会顾及那小小的谐音字,而那六个大大的“有西湖,才苏轼”第一时间就会伤害人们对苏轼的感情,也显示出对历史的不尊重。(退一步,即使是地产商与广告商的创意,但也不能拿深受人们喜爱的苏轼当噱头)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是惠州的精神存在,是惠州无比珍惜的瑰宝,我们怎么能就这么在惠州街头堂而皇之去贬损他呢?(言之切切,表达对这种对名人不珍惜行为的痛惜)
子俪文章的缘由虽在老师,但老师讲得实在简单。而同样对苏轼对惠州充满感情的她在课余主动查找许多资料,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充实了自己的论据,从而使得文章很有说服力。
其实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好当然重要,而如子俪般不仅成绩好,更有一种关注社会改良社会的情怀,更令人敬佩。
西湖与苏轼是一体的。希望不再有人将二者拆分开来进行毫无道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