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内外,两只猫
文:黄梓航 聂传安
学生早已知道,写作时仅把“物”写真写细写活还不够,一定要有“物外之意”,即我们常说的“物是物,物非物”。所以,此类文章中,“物”仅是个工具,由“物”而得的“理”“情”“趣”才是文章关键。
这一关节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能从寻常之物中寻出不寻常的“理”“情”“趣”——这才见作者的匠心与功力。
三班黄梓航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
二楼窗台上有两只猫。(简洁明快的开头)
一只在内,一只在外;一只黑中带灰,一只橘中夹白。它们中间隔着竖直的铁栏杆,趴着一动不动地看着对方。(好美的场景哟)
路过这里时,抬头随意一瞥,我便被它们可爱的身影所吸引,于是驻足欣赏。(点出这一切的观察者)
它们似乎在用眼神交流,长久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好像各自都在劝说对方来到自己的这一边。它们有时还会沿着窗边走动,可不管谁先走动,另一边的猫都会跟着往同一方向走,眼神依旧交汇在一起。两只对视的猫,还有我这个沉默的观察者,构成了一幅似动实静的画面,简单而又唯美。(梓航把这两只猫写得也太浓情了:一只走,另一只也会朝同一方向走,但眼神依然交织在一起!虽说梓航毫不谦虚地把自己也放进这么一幅唯美的画中,但在我看来,相对于那两只眼中只有对方的已经情浓意浓的猫,你这个大男人纯粹就是多余的!至此,猫是猫)
栏杆两边,两只对视的猫,又好像《核舟记》中核舟两侧的人,似代表着社会中的两类人,抑或是一个人的两面。对于两类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像围城内外想去往另一边的人,过着安稳的生活却藏着一颗追求刺激的心;在狂放不羁的自由路上却总被生活中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们有着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和解读,也有着对两者之间是否坚定而决绝地选择一方的犹豫和不甘。我们不能评价他们是对是错,孰是孰非,只能说他们都做出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看了这一段,我吓了一跳。原来上一段中内外两只猫的对视不是相恋,而是在相互羡慕——我总是容易想多了。内猫安稳却想如外猫般去求刺激;外猫狂放想如内猫时却受栏杆所限。一个人也是如此:时如内猫渴望不羁,时如外猫渴望安稳!两只猫,两类人;两只猫,一个人的两面!此时,猫非猫)
就在这时,那两只猫却已经凑到了一起,隔着栏杆,亲昵地舔着对方的脖子。(这可爱的两只猫一下子把刚才的理性化为感性,既与开头照应,又增加无限柔情蜜意。此处,猫又是猫)
此文中,猫是猫,但猫又非猫。因为特定的设置(隔着栏杆,一里一外),于是让梓航联想到类似的人,正如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他又联想到人不同时候的心理:有时想冲与拼,有时想退与静。
猫与人生如此的相似,于是文章的分量一下子就重起来。
自然此文也有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引出第5段的不同人有不同人生,第4段就不宜写两只猫的“深情”,而要写两只猫对对方处境的羡慕与渴望。如此这般,上下文才能自然衔接。
不过一个十余岁的孩子看到猫而想到复杂的人生、人性,着实不易。
为梓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