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搭配,用人到位的管理手段

每个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都应该考虑人事调配的问题。所谓的“人事调配”,就是使大家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地把工作做好。
当然,人事调配并不是简单的事。由于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相互排斥的现象时时都会发生。人际关系如果无法密切配合,公司的政策就很难贯彻了。这点,在人事调配的时候,应该首先列入考虑的要素中,万一彼此有了摩擦,也才会互相容忍,相互协调。
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作战能力强。”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智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不能扎堆儿。
由此可以认识到,领导者用人,不光要考虑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员的编组和配合。比如,一个部门有三个经理,他们平级而无主从,此时,最好的安排是:一个富有决断力,一个具有协调的本事,另一个擅长行政事务,在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下可组成一个有头脑、善协调、有生气的领导集体。如果三个人都擅长决断,当意见相左时,势必各行其是,谁也不听谁的;如果三个人都具有行政能力,遇事就难有人出来拍板,而陷于琐碎事物中;如果三个人都只有协调能力,既无人决策,也没人做实际工作,那也就干不成事情。
让员工团结,是对用人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有些领导者安排人事时总要故意树立对立面,其出发点是怕员工组织形成铁板一块,从而失去控制,这种“组阁”办法造成决策机构内耗和员工之间的同床异梦。这种“权术”万万不可用于企业,企业需要班子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一个企业出现“多头马车”而无所适从的情形,就应立即施行“手术”,以减少内耗。当然,人员调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相互排斥和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解决对立是公司高效率运转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在事前进行合理调配,别让有才干的人全部集中在一起。
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有知识互补,又需要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在科学上常需“通才”领导,使各个人才因子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织在一个“大型乐队”之中。
国外的研究认为,一个经理班子中,应有一个直觉型的人作为天才军师,有一个思考型的人设计和监督管理规程,有一个情感型的人提供联络和培养职员的责任感,并且最好还有一名冲动型的人实施某些短期的任务。这种互补律得到的标准和结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实现人才群体的最优化,用人时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事实也反复证明了人才结构中的这种互补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十分巨大的互补效应。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萧规曹随)。
房玄龄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后封梁国公。曾受诏重撰《晋书》。
杜如晦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如晦少年时聪明伶俐,悟性极高,精神丰采超乎常人。归唐后,李世民任用他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改任陕州长史。李世民封王后,开府置属,广揽人才,罗致博学之士十八名,命画家阎立本作肖像,文学家褚亮题像赞,辟文学馆,令十八人轮三番值班。李世民早晚入馆讨论文籍政事,彻夜不倦,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房杜两人名列前茅,高居榜首。
且说房玄龄闻知杜如晦外迁,便对李世民劝道:“王府僚属升迁外调的人很多,其他人都不足惜。唯杜如晦聪明过人,洞达事理,是辅佐您治国安邦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假如您仅想保住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不用他;如果一定要得天下的话,那么非用杜如晦不可。”于是,李世民便留杜如晦为秦王府掾史,封建平县男,补授文学馆学士,并为之作像赞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杜如晦比房玄龄小六岁,却先房玄龄十八年去世,可谓英年早逝。有一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鲜美的甜瓜时,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泪下,吃了一半便停下了,派人将另外的半个甜瓜放到杜如晦灵位上,以示悼念祭奠。后来,唐太宗将黄银官带赐予房玄龄时,又对他说:“杜如晦曾经和你一起齐心协力辅助我,今日赏赐,却只有你一人了!”言罢不禁又黯然泪下。因为当时民间有黄银带能祛除鬼神恶气的说法,所以不便赐给杜家黄银带。太宗便叫人取来金带,派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家去。魏征死后,太宗驾临吊丧,亲视大殓,抚棺哭别,自制碑文书石,语侍臣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征殁,朕亡一镜矣!”不久,下诏在凌烟阁(后人称功臣阁)中绘功臣像,为二十四名开国元勋树碑立传,长孙无忌,赵郡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征居四,房玄龄第五。
用人过程中,熟悉掌握人才之中的互补定律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等,形成这样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提高整个人才结构的效能。
(0)

相关推荐

  • 用几个段子告诉你 历史其实挺温情

    [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1.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各方纷纷起义反隋,除了我们常听说的李渊起兵和瓦岗寨起义之外,还有一支起义军也值得聊聊,他们的首领叫做窦建德. 窦建德 ...

  • 因势造势,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管理手段

    中国人最懂得造势的作用,可以说一抓住机会,便要造势.只要造势成功,到了势大力大的时候,予取予夺,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为形势所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 「管理」作业指导书执行不到位,管理全白费

    「管理」作业指导书执行不到位,管理全白费

  • 不即不离不弃,亲疏有度的管理手段

    领导在工作中怎样与下属不即不离,亲疏有度呢?大家知道,恋人必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才能使魅力永恒.距离产生魅力,距离维持魅力,这个"相对真理"在领导艺术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与下属相 ...

  • 为什么大衣穿不出时尚感?因为选款搭配不到位,穿对搭好才会高级

    基本上人人都手握好几件大衣,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将大衣驾驭出时尚感,可能是由于选款没到位.在这里手把手教你这些选款要点,只有穿对了大衣,找对了适合自己的色彩与款式,才能高级又大气. 1.皮肤黑的女士 ...

  • 兵无常势,法因势变的管理手段

    中国式管理方法一个特别不能为人接受的特征是它的不具有普遍性,每一个事例都是个例,看似方法相同而结果却往往会大相径庭.也就是平时中国人爱自诩的:看似有法,实则无法.但你若说它无法,它却会在事后给你一个也 ...

  • 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的管理手段

    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常常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对于有些管理者来说,躲过商战上的明枪暗箭容易,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却很难. 历史上,怒火烧掉了不少辉煌灿烂的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场见,还 ...

  • 权衡利弊,依势择人的管理手段

    古人常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审时而度势,即审察时机,忖度形势.对于中国的领导者来说,这审时度势与用人息息相关.他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最重要的是能够任势择人,根 ...

  • 隐藏个人好恶的管理手段

    翻开中国的历史书籍,时有献媚的事例充斥其间.谄媚之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功利性.无耻性和技巧性.孔子在论述谄媚小人时说他们是:"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 爱尔眼科业绩稳健增长背后的密码,来看看NB业绩背后的市值管理手段!

    以下为正文: 说到市值管理,可能一般朋友马上头脑里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著名的金融陆家嘴的某高档写字楼内,一个风度翩翩的西装男坐在满是屏幕的工作间看着各个股票的上下波动,然后不断的发号司令:买入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