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是圣明天子事
文:胡语岸 聂传安
诗中多史,有史自有评价。如《长恨歌》,很多人背完了,还在长恨李隆基这个哥。
一班胡语岸有些另类:他本来因“安史之乱”而不喜玄宗,但背到《长恨歌》中的某两句后,忽然发现:唐玄宗李隆基至少要比一个人强!
于是,他又改变了对玄宗的态度。
自从我学了历史课本上的“安史之乱”一节后,那里面所用的词语马上便让唐玄宗这个形象在我眼中变得灰暗,我甚至忽略了这之前的“开元盛世”。(语岸同学对玄宗有些痛心疾首)
正在背《长恨歌》的我,发现男主角居然是这样一个“灰暗”的君主,心里自然有些不喜。虽然白居易用了很多好词来赞美他,但历史课本的表述还是有力度的。(这是先入为主,还是正气使然?)
但我还是坚持往下背。(虽不愿为而为之,这才了不起)
正当背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时,我突然一惊。咦,马嵬坡?这三个字怎么这么熟悉呢?赶紧看看注释,原来是个地名!(很多成年人熟悉的东西,在孩子面前也许是第一次听到。这也说明,背诗时可以积累许多东西)
我熟悉它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个地名。我匆忙地翻开《唐诗三百首》中“七绝”部分,第374页,正是诗人郑畋的《马嵬坡》!这首诗写的正是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这首七绝语岸早已经背过了)
但你以为这里只李、杨两位主角吗?不,最后两句“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还提到了陈后主呢!(文章往外一拓)
陈后主,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呀!他听说隋军攻进城,便吓坏了,一个劲傻傻地往井里跳。自己跳就好了,还太好美色,硬是左拥右抱两个宠妃跳下去。当他被隋军捞上来时,可还没有松手呢!(脑补那场面,一定笑煞众军士)
见了这样的一位昏君,再来看看唐玄宗。虽然都是好美色,但陈后主是拖人下水毫无底线的好美色,而玄宗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唐朝,最终还是放下了他最爱的杨妃,这样也算是大义凛然的好美色吧。(在语岸眼中,玄宗知止,知道止损,要比陈后主圣明)
想到了这儿,我对玄宗的态度又发生了一些转变:从一开始对“开元盛世”的无比赞叹,到后来的对“安史之乱”的斥责,最后到这里对他还不完全昏庸的认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发现还有比玄宗更次的人时,玄宗的形象就回暖一些)
我继续背着《长恨歌》,不过心情好多了。嘴里念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心里却在想着给他一句话:(这是对前文的呼应,通过诗句也暗示背诵的进度)
如有重来日,你一定要做得更好!(虽有责备,但更有希望。这是一个老师对后进生谆谆教导的口吻)
昏庸好色的陈后主跳井前还不忘带着两个宠妃,倍受语岸鄙视。
虽然也重色的唐玄宗在马嵬坡前万般思量后最终还是赐死杨贵妃,从而保全了自己保全了江山,赢得语岸认可(估计语岸会因此而遭受女权主义者的声讨与“追杀”)。
身为老师的我,不会对这些观点是否妥当进行评判(只要不涉及道德与法律底线),只会对这些孩子有明确观点并能把观点清晰表达出来的能力进行赞美。
即便他们的观点可能有问题,我一定会考虑这些孩子的年龄、阅历与学力等诸多因素。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有说、敢说、能说比说的对错更重要。
让孩子们能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需要很长时间的情感积累,而让他们闭上心门对你不再畅所欲言也许只要一句话。
有人曾问过我为啥我的学生啥都敢写并且能写得这么好。
套用作家冯骥才文章《珍珠鸟》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