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麻扎村,火焰山下的“中国第一土庄”,被誉为“东方麦加”

吐峪沟深藏在闻名世界的火焰山中段,系由麻扎村、夏村、英买里3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人口974户4558人,是一个纯维吾尔族村落,其中尤以已逾2800年历史的麻扎村最为有名。素有“民俗活化石”之称的麻扎村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维吾尔村落,是国内保存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古村落,被称为“中国第一土庄”。在整个中亚的穆斯林中,能来这里朝圣是一种荣耀,因此也被誉为“东方麦加”。甚至有人说,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村朝圣。

吐峪沟西距吐鲁番市47公里,东距鄯善县46公里,西南距离高昌故城13公里。从火焰山东行15公里,就来到神奇的吐峪沟大峡谷。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七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火焰山831.7米的最高峰便位于峡谷中。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西州图经》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

正当你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时候,峰回路转处,一个仿佛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村庄突现出在你眼前,令人感叹人类生命之顽强。吐峪沟麻扎村全称为“麻扎·阿勒迪村”。“麻扎”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圣灵之地”或“圣人之墓”。“阿勒迪”是维吾尔语“前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吐峪沟麻扎村就是“圣墓前的村庄”。在古老的麻扎村落中,有新疆最古老的原生态葡萄园,一棵葡萄三亩地的葡萄王”比比皆是。古桑树是这里最为普遍的树木,最长的树龄已有700余年。麻扎里的宗教人士,会用桑树枝干在前来祈祷的朝圣者身上轻轻拍打,以带来好运。

走进麻扎村,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里,有一种时间凝固静止的感觉。村中居民们继承了2000多年来用黄黏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一些建筑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以黄黏土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这些房子是维吾尔族先辈们智慧的体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史载,以土坯垒砌成或夯筑墙体的建筑手法在吐峪沟具有2000年以上的传历史。吐峪沟北口属于战国至汉代的苏贝希居住遗址,其屋顶墙体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可以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吐峪沟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以来相对隔绝的生存状态,使得吐峪沟村的民俗文化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

好客的维吾尔族同胞不但用亲手种的瓜果招待客人,兴致而来,总用热情似火的歌舞点燃你的兴致!伴随悠扬的乐曲,身着艳丽服装的维吾尔族姑娘翩翩起舞,帅气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跳起欢快的麦西莱甫。阿达不会在旁观望,拿热瓦甫,弹一首古老的歌谣,让你热血沸腾!阿帕放下手中的活,邀你上阵……此刻,你难道还能静静地坐着,不与他们一起翩翩起舞吗?

猛回首,看见村西的山坡上坐落着霍加木麻扎,在村庄的最高处俯视着全村。紧邻着新疆著名的陵墓,“七大圣地”之一的“吐峪沟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俗称“圣人墓”。艾苏哈卜·凯赫夫系阿拉伯语,意为“洞中人”。听当地阿吉讲,全世界共有7座圣人墓,吐峪沟的圣人墓,洞深30多米,内有6座土坟和1块犬状石。洞口有栅栏,里面有1根木棍,传说它是七圣贤所遗之物,摸一下可获福佑庇护。洞外有1个麻扎,是土木结构,室内无坟,四壁挂满匾额锦幛,是朝拜者祈祷的地方。

据那个名声并不光彩的德国探险家冯·勒柯克著作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来自土耳其、印度等国的穆斯林到这里旅游朝拜。现在每年前来朝觐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络绎不绝。冯·勒柯克曾在麻扎村里居住,作为20世纪初随德国探险队来到吐峪沟的主要人物,他以其对于新疆壁画的切割而闻名,盗取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包括壁画、经书、陶器、木器等,其行为对吐鲁番地区的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的千佛洞,就在麻扎村后,它又是丝绸之路必经村庄,马可波罗也曾在这里落脚,如今你来到这里会碰到外国游人,也许是慕名来寻访那遥远神秘的故事?吐峪沟千佛洞,也叫“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现存于高昌时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比敦煌莫高窟开凿还早近百年,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老的土墙、深遂的走廊、错落的晾房,虽经过岁月的侵蚀,仍显现高大而肃穆。置身其中,始终被一种神秘的氛围笼罩着。麻扎村是一个单一的维吾尔族传统社区,也可称作是一个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乡土社会”。在过去这里是不通路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旅游开发使古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个千年古村落里碰撞和交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