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风沙水问题

1.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实例应用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9分)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7分)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第(2)题,注意红薯生长习性:“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沙地本身就疏松,同时起垄地势较高而利于排水、不易涝。第(3)题,红薯“喜温”与当地冬季寒冷不符,故冬季不能种植而地表裸露;起垄必然翻动土地,在春季大风下会加剧风沙活动。“冬小麦—红薯”模式解决了冬春季地表裸露问题,故能抑制风沙。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一、沙丘的概念

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二、沙丘的形成与移动

沙丘沙的移动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通过跳跃的过程,风把沙粒刮起,吹移一短距离后再落下。沙子在刮过多石的表面时,沙粒可能弹起几米高,否则它们在地表面上移动只有几厘米高。

第二种,跳跃的沙粒再一次碰撞地面,并借助冲击力将别的沙粒推向前进。这种运动称作表层蠕动。

形成沙丘最简单的方式是:一个障碍物,如石头、植物,阻止了气流,使沙子在顺风一侧堆积起来。沙丘逐渐增大,对风携带的沙所起的阻挡作用就更大,在下风隐蔽处截住跳跃的沙粒。沙丘增大后,开始顺风缓慢移动,呈更不对称的形状。沙丘对气流的干扰越来越大。这时在沙丘向风的一面风速加大,跳跃沙粒被吹动向上,并越过丘峰,下落到下风丘坡的上部,造成比较陡峭的滑面。

沙丘沙粒的直径往往小于1毫米,可使沙粒停住的休止角约为35度。当滑面更为陡峭的上段达到或超过这个角度时,丘坡变得不再稳定。沙子最终滑下滑面,于是沙丘便向前推进。这就是沙丘会移动的原因。

由障碍物导致形成沙丘的看法不能解释沙丘如何在平滑、水平的表面上形成,并构成由许多大小形状相等的沙堆组成的沙海。有一种看法是:这种沙丘是由空气和地面的摩擦阻力造成的,而且这种沙丘形成的方式与沙波纹在河床或海滩上形成的方式很相似。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典型的沙漠地形。月牙尖伸向下风方向(在有大量沙子的地区,新月形沙丘可能接合成横向沙丘之“海”,新月形沙埂在这里不十分明显。在植物被损坏,并被风刮出一凹地的地方形成抛物线沙丘。虽然它们在平面图上略似月牙形,但月牙尖向上风面延伸,滑面在新月形沙丘的外侧。它们顺风移动,形成U字形)。新月形沙丘的高度可超过27米。

长条形沙丘是长长的沙埂。一般来说,它们沿盛行风的方向成一条线。这种沙丘的滑面很可能由旋涡形成。长条形沙丘的沙埂之间的凹处的沙子已被风刮走。沙埂延伸很长的距离,有时达几公里。

三、沙丘的类型

沙丘的类型可以根据含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沙丘形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沙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①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 。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 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其形成过程可分为:饼状沙堆阶段、盾状沙丘阶段、雏形新月形沙丘阶段和新月形沙丘形成阶段。风沙流流经沙堆产生不同的风速变化、气压不同的分布特点,沙堆顶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沙丘链等形态。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平面形状与新月形正好相反。继续发育形成平行低矮的双生沙垄。

 ②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③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四、沙丘的治理

流动沙丘的治理,  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可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篙),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乔、灌木,使沙丘全面固定下来。

为阻止流沙前移,固定沙面,他们在沙丘背风面栽植沙柳,在沙丘迎风面栽植沙蒿,流动沙丘在“前后夹击”下被固定下来,人们这种方法叫“前挡后拉法”。

一、沙与天气(你是风儿我是沙)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 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

沙丘(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

二、沙与水

1.水土流失(原因、危害、措施)

2.河流含沙量(含沙量大小的影响因素、粒径与流速的关系)

3.调水调沙:调水调沙,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

4. 蓄清排浑

三峡工程如何蓄清排浑?

 答:首先三峡水库保证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发电、通航、供水。由于长江上游冬季降水较少,河流的含沙量也小,进入10月后开始蓄水在11月水位便提升至175米。而夏季由于河流的含沙量大,为避免三峡水库的淤积和河口三角洲的退化,三峡库区的水位在4月以前又退回到了145米以利于汛期排浑。当然在长江流域洪水来临的时候,为保住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使河水的含沙量再大,也只有滞留在三峡水库之中。

  【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也是在夏季进行,一般为6—7月】

5.束水冲沙: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如黄河。

6.水冲沙压

7.沙源:

【总结】河湖水体旁出现沙丘的一般规律

一是物质条件(丰富的沙源),沙源多来源于干涸的河床或湖底,起沙时间多为冬春季节(枯水季节),原因是雨季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湖)底部发生堆积,冬春季节,水位下降,河(湖)床出露,沙源丰富;二是动力条件(强大的风力),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盛行风在通过水体表面时,摩擦力小,风速大。如果水体旁有河谷,且河谷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狭管效应将会使风速进一步增大。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同时满足,河湖水体旁沙丘的形成也就成为了可能。

三、沙与土

1.沙漠化:

西北地区防沙措施:草方格沙障、设立阻沙墙、用碎石覆盖沙面

2.沙质土:

三明治式土壤

表层(沙土):沙土透水通气性

中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

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

3.荒漠土

四、沙与植物

沙漠植物:沙柳、发菜、甘草和麻黄草

五、沙与地貌(新月形沙丘、湿润半湿润沙丘群、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江心洲、地上河)

上游截流,三角洲面积缩小?

(1)一般记忆:上游截流,水量减小,海水倒灌,三角洲面积萎缩。

(2)特殊情况:内流河若水量减少,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三角洲面积可能会扩大。

(3)实质:在于湖、海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上升三角洲面积缩小;下降三角洲面积会扩大;水位再继续下降,三角洲面积又可能会缩小。

六、沙与生活

1.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2.沙漠开发:种水稻、交通建设、旅游

3.建材

4.沙画

三角洲是一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地貌,即河口冲积平原。江河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高的海水时,便凝絮淤积,逐渐形成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发展成为三角洲。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来看,像一个三角形,顶部指向河流的上游,底边为其外缘。一般来说,在世界各大河流的入海口处都存在一个三角洲。本文就从地理的角度带您了解一下世界上十个面积比较大的三角洲。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

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面积有6.5万平方公里,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东部,南临孟加拉湾,属于印度和孟加拉国。该地区汇集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三大水系(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就是雅鲁藏布江),平均海拔仅有10米,尽管这里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夏季容易引发洪水,但依然拥有超过3亿的人口,人口密度极高。肥沃的泛滥平原使得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农业。

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面积约有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散部分着一些孤山残丘。长三角的地理主体是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宛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四周高中间低。这里也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河川纵横,湖泊众多,人口稠密有1.56亿人。它的经济地位很高,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面积有4.4万平方公里,位于越南最南端和柬埔寨的东南,是越南地理最富饶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湄公河发源于我国的青海,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最后在越南注入南海。该三角洲的平均海拔不到2米,多河流、沼泽,是东南亚和越南主要的产米区。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共同冲积而成的一个大三角洲,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地面起伏比较大,中部为平原,在广州以南、中山以北,四周为山地、丘陵和众多岛屿组成。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之一。

尼日尔河三角洲

尼日尔河三角洲是非洲最大的三角洲,位于西非尼日利亚的南部,南临几内亚湾,为尼日尔河的冲积平原,面积有3.6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低平,湖泊、沼泽和废弃河道星罗棋布。居民以捕鱼和加工橡胶为生,自从发现油气资源后,迅速成为尼日利亚重要的油田地区。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在缅甸的南部,介于西部山地和掸邦高原之间,面积有3.24万平方公里。三角洲上地势低平,河道成网,雨季时为一片汪洋。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主要种植稻米,有缅甸谷仓之称。

勒拿河三角洲

勒拿河三角洲是俄罗斯最大的三角洲,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勒拿河起源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内加尔山脉,最终注入北冰洋的边缘海拉普捷夫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永久性冻土三角洲,然而随着河水的不断冲刷,三角洲的面积也在不断拓宽,也就是说俄罗斯的面积在不断增大。

密西西比三角洲

该三角洲是密西西比河携带的泥沙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墨西哥湾向海注入的泥沙堆积体,面积有2.6万平方公里,是美洲大陆最大的三角洲。在过去5000年的沉积过程中,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线向墨西哥湾推进了80公里。这里土质油黑,土壤肥沃,是美国南部重要的经济区,盛产鱼虾、螃蟹等。

奥里诺科河三角洲

该三角洲位于委内瑞拉东北部,面积有2.6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势比较平坦,多沼泽和湿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8℃。其是奥里诺科河极其支流的冲积平原,定期遭受泛滥。这里有石油、沥青、铁、铝土等矿藏,土著印第安人以捕鱼为生。

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是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在进入埃及北部后在开罗散开后汇入地中海形成的,其以开罗为顶点,西至亚历山大港,东到塞得港,面积有2.4万平方公里。三角洲内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虽然气候炎热干燥,但是由于光照强、水源充足,所以灌溉农业发达,不大的面积却集中了埃及三分之二的耕地。

通过以上各三角洲的地理分析可以看出,三角洲土质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区,一般是所在国家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地区。

中国主要的三角洲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三角洲”翻译自英文delta,即希腊文Δ的转写,而希腊文含义源自三角洲的形状像三角形,有人认为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

长江三角洲

从不同角度所讲的长江三角洲范围是不同的。长江三角洲共有四种不同的概念:沉积上的概念、地理上的概念、行政上的概念及经济上的概念。所以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也就有沉积范围、地理范围、行政范围和经济范围四种。

地理概念上的长江三角洲面积大约为4.0万平方公里。沉积概念上的长江三角洲最小,面积大约仅1.85万平方公里(陆上部分),再加上1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水下三角洲,共3万平方公里左右。

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在三角洲的演变过程中,经常发生冲淤变化。沙洲的冲淤变化最具特色。往往在其南岸发生冲刷时,北岸发生淤积。主要原因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当全新世海水内侵而现代三角洲平原还没发育的时候,长江泥沙并不丰富。后来,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长江泥沙增多。长江三角洲的另一部分泥沙来自黄河。黄河于1128-1866年在江苏入海,大量河流来沙使海岸线迅速向外淤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珠江三角洲

珠江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总称,通常把东江的石龙、流溪河的江村、北江的芦苞、西江的羚羊峡和潭江的石咀等地以下下游交织处称为珠江三角洲,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南准地台的一 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时发生断裂,控制着三角洲的沉积范围,几次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形成岛屿,也就是今日三角洲上的残丘。珠江水系携带来的泥沙正是以这些基岩岛屿为沉积核心逐渐淤积扩展,连接成陆,最终“酿造”出了拥有独特河网与地形的珠江三角洲。

在更新世距今2000年左右,佛山、西樵山一带才进一步淤积成陆,珠江北岸、海珠岛南岸的淤浅和中部平原继续发育,昔日开阔水面收窄成河道,珠江河网框架逐渐呈现。自996年,珠江三角洲开始出现修筑堤围的记载,加速了三角洲的外伸。到了二十世纪,逐渐形成了八口入海的局面。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指黄河在今山东东营市利津县以下以及向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三角洲,那就是“新鲜”:2019年,它刚满164岁。黄河从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徒,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塑造出这个近代三角洲。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五十年代采取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顶点下移至东营市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90米,黄河填海造陆的功绩是很大的,不仅每年可以为我们创造四万多亩土地,而且还改善了河口石油开采条件,变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宝地。

辽河三角洲

辽河三角洲是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冲积而成的冲积海积平原,是我国四大河口三角洲(黄河、长江、珠江、辽河)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滨海湿地和滩涂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辽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油气资源、港口资源和多样的湿地资源,经济与工农业生产发达。芦苇湿地中栖息着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200 多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辽河三角洲已开发成为以农业、石化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区域,在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韩江三角洲

韩江流域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3省22市县,梅、汀两江汇合后称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汕头市注入南海。

据《韩江三角洲》一书记载,人们通常所指的韩江三角洲,其范围是以潮州为顶点,东北至盐灶与黄岗河口平原为界,西南隔桑浦山与榕江口为邻,三面被山丘环绕,东南面向南海敞开,呈喇叭形,总面积为915.08平方公里,在我国的河流三角洲平原中居第六位(没有找到第五大三角洲资料)。

韩江三角洲远在6000年以前曾是一片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在距今6000~2500年期间,韩江上游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便率先形成以潮州为顶点的面积为460平方公里扇形三角洲平原。

沙漠成因

沙漠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很广,而且面积也很大,全球沙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其中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沙漠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气候干旱”是最重要的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覆盖率就低,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就很弱,风力作用就会增强,地表裸露的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等作用下,最终变成细小的沙粒,并逐渐形成沙漠。

至于,为什么某一地区会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呢?这里的成因有多种,首先,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区域,由于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容易形成沙漠,多为热带沙漠,比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智利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多是此类成因。

其次,在大陆的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从而降水稀少,容易形成沙漠,多为温带沙漠,比如亚欧大陆的内陆中亚地区、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沙漠多属于此类成因。再次,还有些地区,比如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由于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从而形成沙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沙漠的形成还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的大量破坏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南亚地区的塔尔沙漠就和植被破坏有关。

说明:广州中学地理组为本公众号曾用名。本文转自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