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三月三儿

“三月三儿,炒苞谷花儿”,“三月三儿,茅芽儿尖儿”……生长在农村,是一种幸运;儿时的记忆,充满欢乐与笑声。
在老家湖北竹溪,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撒黑影子(即刚刚入夜),农户都有炒苞谷花(爆玉米花)的习俗,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作为生长在这个小县城的农村孩子,跟很多的同龄人一样,那个时候没什么零食,苞谷花儿是记忆中抹不去的吃食之一。当地盛产苞谷,也就是玉米,取材很便利。据大人们说,选择这天炒苞谷花儿,在夜晚制造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是旧时为了驱赶跳蚤,称“爆跳蚤”;后来也衍生出了有驱鬼辟邪的说法,也有人在这一天傍晚放鞭炮。不管怎么说,每逢这一天,小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一来好玩儿,二来主要是有好吃的了……
说起儿时炒苞花儿,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与我们现在去电影院、逛街随时能买到的桶装爆米花,虽说是同一种零食,但却是两个概念。期间乐趣,更是天壤之别。
炒苞谷花儿,是有一定工序的,也需要一些功夫;可以说是耗时费力,准备工作,一样不可少。
首先得有苞谷。得选那种容易爆开花的;否则,炒出来的都是哑籽儿,开不了花。看个人喜好,有的人就喜欢吃哑籽儿,嚼起来比较香脆;但有一样,你得牙口好。有一副好牙,才能支撑那嘎嘣儿脆的口福。上年纪掉了牙的老年人,亦或是牙齿未长全的小孩,是吃不了这种不开花的苞谷花儿的。苞谷花儿的选材,这个是大人们的工作。每年苞谷成熟后收割的季节,大人们会把适合炒苞谷花儿的品种,特意挑选出来标记储存。
第二,是很关键的。在我们当地,炒苞谷花儿,得有促使玉米粒儿受热均匀的砂子。这种砂子,原料来自山上的一种白火石,晶莹半剔透,闪闪发光。长大了我才知道,这种石头学名白石英(有兴趣的可以百度)。县城的孩子,我们叫城里人,是没有这个概念和记忆的。我住在镇上的村子里,小时候,我和发小们会抽空去村南的大槽广子山上采集这种砂子。成块的石头拿回家,然后用铁锤敲碎成冰糖样大小,再分别挨个捶碎成粉末状,再用竹子编制的筛子筛,最后得到像沙子一样细的砂子,就可以拿来炒制苞谷花儿了。此砂子非彼沙子,与建筑用的沙子是不同的概念。加工好的砂子,仍然呈颗粒状,有点像粗盐颗粒,很干净,没有沙土,所以不会粘在玉米粒儿上,不用担心不干净、不卫生。在我们家,砂子的选材和制作,通常是我的工作,我比较擅长。没办法,手艺人(我还有一样绝活,小时候一样做的漂亮,也是讲究制作工艺和考验耐性的。暂时不讲)也有很多家庭炒苞谷花儿,不用砂子,用食盐,简单、省事。用盐炒,可以是可以,但出品颜色偏黑不漂亮,且关键是不怎么开花,这就是奥妙所在,因为传热受热温度所致。食盐炒制的成品,吃起来也多少有些齁咸。
第三,属于锦上添花的工作。在我从小生活的老院子,母亲有一手好茶饭,算得上厨艺不错的妇女之一。在吃食方面,母亲比较讲究制作质量。通常为了提香,让出锅的苞谷花儿更香一些,我们会去采集一些扁柏树的叶子回来。这个工作,通常也是我去,或者跟哥哥一起。对门的兆海爷爷家老房子门口,有一棵扁柏树,这种树的叶子很碎,闻起来很香。由于这棵树树龄不大,长得并不高,我们可以爬上去连枝带叶折下来。李奶奶比较大方,经常会帮忙,她也怕我们这些孩子从树上摔下来。扁柏树叶子,用不了多少,有那么几小枝就够了。采集完扁柏树枝叶回来,路上心情就开始激动了,一想到马上灶头噼里啪啦的爆米花声音,那种扑鼻而来的碰香,心里就美滋滋,口水直流。
第四项工作,我那时候小,通常是父亲,或者奶奶来干,那就是负责烧火。炒苞谷花儿,通常是在柴火灶上完成的。在竹溪农村,过去每家每户厨房都有柴火灶。厨房,不叫厨房,叫灶屋,就是这么来的。灶屋,因灶而得名;可见,柴火灶的地位。我记得我家老灶屋,灶头贴有毛笔书写的“东厨司命之位”的大红纸字画。每逢大年三十的时候,父亲要准备祭品、香火纸钱,祭拜灶王爷,祈祷来年丰衣足食,不缺吃喝。烧火这项工作,为什么小孩不能胜任,因为这烧火,是个技术活。火大了,苞谷籽儿会糊掉;火小了,开不了花,还不脆;中间火候还得掌握好,该大火的时候要大,该小火的时候要小。
第五步,母亲该出场了。炒苞谷花儿,她是主角。把制好的砂子倒入灶上的铁锅,灶里柴火着起来,随着铁锅的发热,砂子也开始越来越热,期间需要翻炒。等砂子热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倒入适量的苞谷籽儿了。通常一锅要用一盘或者一大碗苞谷,下锅后需要不间断地用铲子翻炒。随着锅内的热度越来越高,苞谷开始爆裂的时候,翻炒的动作会越来越加速,不然就会糊掉。锅里爆得最欢畅淋漓的时候,母亲需要一手拿着筛子挡住锅,以免欢乐的苞谷花儿蹦出锅外;另一只手需要握住已发烫的锅铲把儿,不断地翻炒。即便有筛子作遮挡,还是免不了跑出一些在地上。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有事做了,开始蹲在地上捡从锅里蹦跳出来的苞谷花儿,边捡边往嘴里喂……等锅里噼里啪啦差不多快没响声的时候,苞谷花儿就可以出锅了。出锅的时候,要用撮瓢(铲瓢)连砂子带苞谷花一起铲入筛子,在铁锅的正上方迅速把砂子筛出来,然后把筛好的苞谷花倒入大簸箕里,铺开、摊凉,这样才能变脆。完成这一步后,需要手脚麻利,无缝衔接,因为灶里烧着火,马上要开炒下一锅,得重新倒入生苞谷,不断翻炒,再至开花,然后起锅、筛砂、摊凉……整个一晚上,母亲要重复这样的动作。一般每次,炒的多的时候,十几锅;炒的少,十锅以内。期间,反复翻炒的动作是比较耗费体力的,很容易胳膊肘疲劳酸痛。这期间,父亲会搭把手。
等预计的生苞谷籽儿所剩无几的时候,一整晚的炒制工作就该结束了。想吃糖霜的苞谷花儿或者裹着苕糖(红薯熬制的糖稀)的坨坨苞花儿糖的,进入第六道工序。结束炒制后,清理干净锅里的砂子,洗锅,然后添清水、化糖,糖稀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倒入适量的炒好的苞谷花儿,翻炒均匀,冷却后即可食用,又香又甜又脆。老院子里的王奶奶比较勤快,每年都熬的有苕糖。苕糖把苞花儿、苕干儿、黄豆等揉和在一起,人工手捏成团,香脆无比。骆奶奶和秦奶奶也喜欢熬制苕糖,她们还擅长制作藩米糖,那是用一种颗粒大小和外观形似小米制成的方块儿酥糖。闻一闻,香气诱人;咬一口,美味至极。记忆中,母亲嫌熬制苕糖的工艺太费劲、忒麻烦,在奶奶的指导下,我们家只熬过一次。熬制苕糖,特费柴火,工序多,更加考验耐性。记得我们当小孩的时候,哪家熬了苕糖,做了藩米糖,奶奶们都会给我们送来一些。大院子、大家族,就是好。家族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你来我往,其乐融融。
三月三,茅芽儿尖。早上上学的时候,与发小们各自怀揣着一把苞谷花儿,路上边吃边走,放学还能抽上一把茅芽儿。茅芽儿,有的地方叫毛丫或茅秧儿。那是一种茅草的花蕾(花穗),还没来得及吐芯开花的时候,趁早趁嫩,抽出来,剥开来吃,甜甜的,很好吃。吃过瘾了,每个人手里攥着一大把,开始做游戏。跟博彩一样,谁赢得多,谁最开心。三月初,茅草复绿,茅芽儿开始萌发,刚刚露尖,“三月三儿,茅芽儿尖儿”的谚语,就是这么来的。它包含了特定的时间节令,植物生长的具体状态。
三月三,春暖花开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家乡大面积的油菜花,门前屋后的樱桃花、李子花、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木瓜花等相继开放;处处鸟语花香,人们心花怒放;
三月三,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竹林摇曳,小溪潺潺;花红柳绿,处处生机勃勃,一派祥和景象;
三月三,牧童嬉戏,耕牛遍地。家乡的人们在祖祖辈辈耕种过的黄土地上坚守,辛勤劳作,播种、育苗,乡间路、田野里、山坡上,处处孕育着希望,预示着收获。
……
三月三,童年珍贵的记忆。作为当年鄂西北山区贫困县的农村孩子,苞谷花儿,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就是最珍贵、最好吃的零食。满足味蕾、果腹的同时,增添了许多快乐的记忆。这记忆,跟苞谷花儿一样,至今回味无穷。
(0)

相关推荐

  • 三月初三——上巳节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也称上巳节.在古代,三月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到皇族,下到百姓,都会举办庆典,其热闹程度堪比现在西方的圣诞节.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在淮阳 ...

  • 喇叭花/于小燕(原创)

    喇叭花 于小燕 六月里,喇叭花开了.一只只小小的喇叭,喜悦的表达着对夏天对天空对大地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一种平淡随性的花.它生长在田野,也生长在山坡,生长在穷人的窗台,也生长在富人的花盆. 每天,它迎 ...

  • 问候亲友三月三十早上好!(大狮代办1496)

    作者:君 亲友们大家三月三十早上好! 88BB

  • 就读这篇 | 云在山头:秫秫叶和芝麻叶

    秫秫叶和芝麻叶 云在山 进入中伏,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开始了.按理说,六月六,挂锄钩,这时候秋庄稼长起来了,农村人早就不再下地了,可有几样小活还得冒着酷暑去干--翻红薯秧子.割草.揪菟耳丝.打秫秫叶. ...

  • 拾穗者

    拾穗者 ■敏行 初冬,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到处可闻到野草和土地的味道,只落了场轻雪,都已融化,趁天气好,我在家门口苞谷地里拉柴禾. 忽见一老妪走过来,在满地高低横卧的苞谷茬里,吃力地推着自行车,车子上, ...

  • 【记忆】地菜花开三月三

    三月三,鬼发癫. 三月三,鬼上山. 不是我危言耸听,在我老家浠水,很多年前,老辈人就是这么告诉后辈人的.也就是说,农历三月三,居然是浠水人口中的一个"鬼节"!而且是那种恶鬼.野鬼的 ...

  • 陆文三 | 三月三,难以抹去的记忆

               三月三,难以抹去的记忆 三月三是黄田畈的大会场,以前是庙会,现在已经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了. 在小时候,我感觉三月三的会场很大,卖的东西很多.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三月三碰上周 ...

  • 山西省侯马 马玉朴//我儿时的记忆(三): 我的父亲母亲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吃了子会长树,一个儿时的记忆—《子儿吐吐》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121号吃了子会长树,一个儿时的记忆-<子儿吐吐>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你可以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 ...

  • 席延飞:爱讲瞎话的三爷(儿时记忆)

    三爷本名李三子,已去世十多年了.如今在我的记忆里,只记得他是个身材精瘦,整天乐呵呵的小老头. 早年,他以走江湖卖药为生.别人都说他是卖药鬼子,依靠骗人为生,但我觉得三爷还是有些手段的. 有一次,我肚子 ...

  • 《儿时的记忆—后门桥儿的炸灌肠》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照片提供:阿俊 北京的小吃 于文华        后门桥儿合义斋的炸灌肠算是北京一绝!可以说是独一份!它是用猪的肠子 ...

  • 北海三月三美食之旅 | 恰同学少年,故地重游忆往昔

    说说这次旅行 随着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雄鹰也愈发的想要趁着周末空闲时间出去旅游两天.周五的时候特意查了下机票, 上海 到 北海 正好有特价机票,就约上两个朋友,打算周六一起去 北海玩两天,周日回来,周 ...

  • 浦江廿九间里,在浪漫文艺的古宅里重拾儿时记忆

    四方的天井.古老的门墩.高高的马头墙--这是廿(niàn)九间里给我最初的印象,仿佛徽州的西递与宏村般让人痴绝生梦.在烟雨弥漫中,清新的空气交织着古宅经年的味道.沿着斑驳的老墙,踏上百年的青石板,穿过 ...

  • 方言与民俗(音频)丨樊静瑜:广西的三月三(贵港白话)

    前不久又迎来了广西的三月三,相信很多朋友都羡慕广西的小长假吧,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广西的三月三吧. 广西的三月三节日风俗有跳竹竿舞.对歌.吃五色糯米饭等.在三月三之前,家家户户会提前制作好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