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歧视?我有话说
写作之前,我特意翻了翻之前的发文,确认这个话题的确是我第一次涉及。我自己也不禁有些奇怪,因为事实上这并不是今年才被人提起的新鲜事,也可能我原来只是零零散散地介绍过一些相关内容,没有专门成文。那今天我就把考生和家长最常关注的几种所谓“艺考歧视”集合到一起,谈谈我的看法,包含报名地域、考生属性、性别三个类别。
“考官会不会因为我来自xx省份(xx地区)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我,甚至故意给我低分?”
斩钉截铁的回答你:不会!首先,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道德准则,是从业规范里不可逾越的红线。但是,在谈及此处时,我们要注意和这个概念进行区分——固有印象。一般来说,这是在人们脑中基于历史沿袭而形成的某些传统认知,比如,来自方言区的学生是否会说当地方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不是也有所了解等等,这些考量显然和歧视是沾不上边的,为考生的作答提供了非常宽广的空间,考官更多的是关注于考生答案的质量本身,并无其他。
其实,来理解地域歧视这个词并不是很容易,因为在汉语中只要语序、语素的微调,表达的意思传递的情感潜藏的逻辑就会千差万别,听者的感受也会天壤之别。我想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考官甲:“你来自内蒙,那你会蒙语吗?”考官乙:“你是住蒙古包、骑马上学吗?”考官丙:“虽然我看你的民族是汉族,但你对蒙古族了解吗?知道一些他们的艺术形式吗?”三位考官中,乙的提问是稍显不合适的,因为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它失去了专属语境——这是来自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则段子,没有语境的辅助,提问就变了味。甲的提问如果明知面对的是非蒙族考生,有一定的概率可能会听到否定的回答,但我认为聪明的考生一样可以答得出彩。另外,考官乙如果是以“最近网上有这样一个说内蒙古学生的段子…你怎么看这个段子”来发问,效果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掉进所谓歧视的误区。
考生属性是考生与考试报名相关的一些特征指标,其实严格来说,性别也可以被囊括其中,但出于重要程度的不同,我还是把这两者分开,逐一叙述。
我把应往届生、文理分科这两项一齐放在考生属性之中进行讨论。考官是否会对考生非应届生的身份给与“特殊对待”?是否会特别钟情于文(理)科生?我的答案依旧是否定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属性没有值得我们引起关注的必要性。其一,我们要注意的是,考官在同时面对应届和往届生时,对非应届生的预期期待是会稍高的。这一点理解起来并不难——毕竟你比应届生多出来了至少一年的时间来学习巩固专业,或许你在专业展示上仍有很多不足,但至少你的心理、对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的理解是要比应届时更清晰明确。通俗的说就是,你应该是“带着脑子”完成了复读阶段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复读而复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二,有关对文理科生的传统认知往往集中在文科生应对史有所了解,而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更突出。考官在面试时有时会特意考查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这显然和“歧视”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了,因为这些能力本身也是高中生在文化课修习过程中的必备本领。
从我个人感受来看,性别歧视这一部分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从全社会视域出发来剖析当下性别歧视的影响,不可谓不严重。然而只是单论播音艺考这个小圈层的话,其实这个话题的争议性要弱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播音艺考的男女比太悬殊了(缺乏官方数据支撑,从我实际教学经历来看,班级平均的男女比在3:7左右)。女孩子是播音艺考里当之无愧的主力队员,性别歧视在这里缺乏生长的土壤。
换句话说,那么播音艺考对于男生而言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吗?我认为是有的,这也和我们当今的传媒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能够看到,现在好的男播男主持太少了,堪称凤毛麟角。既要形象过得去落落大方、脑子转得快,最好还要是播音科班出身基本功扎实台风稳健,如果还能会点拿得出手的才艺,再会说几句外语,哪个台不愿意重点培养呢!行业的需求和院校的培养方向相辅相成,就从每年中传播音本科招生男女各五十人的性别比例,我们就能可见一斑。这也给广大的年轻艺考男同胞提了个醒——你们没有选错专业,谁说男子不如女,男女各扛半边天。
最后,想说说非正常情况的应对。如果在艺考考试期的任何一个环节,你感觉遇到了不公正的、涉嫌某种歧视的对待,不要犹豫,你可以通过相关途径予以投诉或举报。所有高校的招生办公室在考试期均设立有“阳光高招”的直接联系管道,比如电话、电子邮箱、微信等等。不过考生在进一步地行动前,还是要仔细判断事情的属性,以免造成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