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其仁必有智——《论语》悟读【140】
糊涂莽撞绝非仁,欲成其仁必有智。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有仁德的人)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夫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仁者可以被骗去看去救,但不能陷他入井。他可被骗,但不会因骗而迷惑糊涂。”
【悟读】
柔闲岁月千般愿 ,莽撞年华一如初。
逝,往;陷,陷害;欺,被骗;罔,迷惑。本章的解读是 :“君子可前往看清事实,不可以被陷害入井;可以被骗,但不能深陷其中而迷惑。”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人,“孔门十哲”之一。好学深思,能言善问,是孔门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这章宰予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井中掉人是谓有仁,仁者如何成仁?;其二,如何对待一个有志于仁的君子?
孔子的教育总方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那井中有仁,是不是就要跟从而依于仁呢?这是一个关乎仁与智的话题。
面对这么一个两难的话题,孔子明确告诉弟子们要清醒明觉,回到当下,看清实相,不可莽撞,不可迷惑。譬如不会游泳而跳进河里救人,精神虽可嘉,行为却愚蠢。救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况可能还有人设了圈套或制造谣言。
孔子的回答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他们以为孔子的说辞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了一个借口,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孔子的回答,其实是要我们理智的处理仁与智的关系,孔子认为仁和智是密切联系的,有仁德的人同时也要有智慧,不能愚仁,孔子有言“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我们也可据此说“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
糊涂莽撞绝非仁,欲成其仁必有智。
真正的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