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书法篆刻大家石学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石学鸿诞辰百年纪念

——书法篆刻集出版暨展览开幕


策展

南京耆贤文化有限公司

开幕时间

2021年4月5日上午10时始

展览时间

2021年4月5日至4月21日

展览地址

七家湾31号古玩城金陵耆贤馆内


石学鸿

(一九二一年四月五日至二〇〇九年四月廿一日)

  字云孙,号志勤,别号雪痕、雪斋,室名厥庐、石交堂、翠竹楼,南京人。其为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八十八世孙,所藏《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为中国最早之家乘。祖父石云轩为南京著名词人、医士、藏书家;幼承家学,并得金陵名流仇述庵、王东培、王伯沆、柳诒征等奖掖、指教。稍长,入上海正风文学院,从王西神、王福庵、陈彦通学书法、篆刻及文史,又得黄宾虹、蔡哲夫教导。一九四〇年毕业后任南京图书馆编目主任,博览历代图书、碑刻、印谱。一九四二年任印铸局技师,与陈巨来晨夕切磋,复钻研印刷机械、铸造。一九四三年兼任中国公学金石校勘学教授。一九四六年当选南京市参议员,创立建国报社、京声新闻通讯社。 一九五〇年在杨仲子、胡小石、傅抱石等支持下,创办新安印社。其书法四体皆工,尤精于铁线篆与甲骨文。治印秀雅,远绍何雪渔、汪杲叔,近拟赵之谦、王福庵。以累黍小玺与细朱文印名世。生前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印社顾问。印行有《石云孙印存》《石学鸿书法篆刻精选》等。


石学鸿书法篆刻集序

  吾邑石学鸿云孙先生,簪缨世族子弟也。少颖异,通书法、镌刻、丹青、辞章诸艺,蜚英声于海内。然先生素有揽辔澄清之志,故视文艺为余事,乃矢心于功业,汲汲于仕途,虽祖产荡尽而弗顾。值齐州鼎革之际,多历党伐,始知乱世之不可为,欲高蹈袖手,可乎?不意祸机已萌。鼎革后,沦南冠楚囚二十余载,逮及脱厄,垂然老矣。遂重操艺事,聊复桑榆晚景。固以书家、印人终其身,然究非先生之初志也。

  嗟夫!古之君子学优而仕,既达,则力求兼济;不达,则退求其次,为文为艺,用以独善焉。然则以开济之志,终以游艺之行,其间艰难万里、世味饱谙、得失荣辱、贵贱毁誉本不足为外人道。辄发于文、寄于艺,庶可自娱,未尝以此矜尚。而其孤诣卓识,岂枯守萧斋、拘虚阔迂之辈所能梦见耶?窃以为石学鸿先生平生知行亦类此尔。堪笑今之俗士,恃一艺之稍能,侥幸时名,巧取世间厚富,犹诩诩然以人杰自居者,视先生得无愧乎!

庚子孟冬

白门让斋拜手谨撰


柔韧胜刚 渐变改良

——石学鸿先生书法抉微

沙 丹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胡小石、林散之、沈子善、萧娴、高二适、武中奇诸大家为代表的南京书坛,在中国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南京,还有一位书法篆刻大家,其铁线篆书法被誉为“较王福庵有出蓝之致”;其元朱文篆刻被誉为“陈巨来后一人而已”。遗憾的是,他的声名似乎并不那么显赫,也许,这是其一贯内敛低调、不事宣扬的缘故。这也正应了他经常说的话:“在名与实之间,我取实。”他,就是石学鸿先生。

  先生字云孙,号志勤,室名“厥庐”“石交堂”“翠竹楼”。其为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八十八世孙,祖父是民国著名词人石云轩。他幼承家学,复得金陵诸耆宿亲炙,后转益多师,从王福庵、黄宾虹、王西神、陈方恪等前辈游,诗书画印皆擅,民国时已名闻京都。

  如果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篆刻是石学鸿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峰;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其书法已臻老境,成为他艺术成就的另一高峰。

  先生工四体书,亦擅蝇头小字。其楷书宗欧阳询;行书略师翁方纲;隶书得曹全、礼器、石门、张迁诸碑笔意;篆书上至钟鼎、彝器、秦篆、瓦当;下至清代、民国诸大家皆有涉猎。综观其各体书法,无不有一种闲逸静穆之气弥漫其间,如古时君子,处之温然。这不仅仅因为他世家子弟的出身,更是其人品、学养、志趣的综合体现。

  在先生所擅各体书法中,以篆书的艺术成就最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铁线篆与甲骨文。

  铁线篆是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历代擅铁线篆的大家有:秦代的李阳冰、清代的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及至民国,则王福庵为一代之翘楚。

  石学鸿先生的铁线篆,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王福庵的艺术风格:章法妥帖、结体严谨、用笔匀净、长笔画于转折处接笔几无痕迹等。但是,针对其铁线篆的线条,先生有着显著的艺术改良。

  与王福庵同时代的马叙伦,在其《石屋续沈》之“王福庵沈尹默书优劣”一文中写道:“上海有《活报》者,谓'王福庵篆隶等描花,沈尹默富商撑腰脊。’…… '福庵余父执,余尝观其作篆书楹帖。亦不空肘腕,是真描花也’。”

  马叙伦的观点虽有尖刻之嫌,但并非全然无理。细观王福庵的篆书线条,确实有一些板滞的弊病,而这一缺憾,被石学鸿先生敏锐的察觉到。

  关于书法线条,先生曾有这样的见解:“胡小石先生认为'(书法线条质量)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煮烂之面条。’此言诚然在理,然'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仅是得物趣,何如'春风中之柳条’自饶天趣耶?”又解释道:“我所追求的书法线条,在'自然’、在'柔韧’。既'柔’且'韧’,二者辩证统一。”

  先生作铁线篆,喜用长锋羊毫,每以逆锋入纸,不时调锋,务使其线条圆劲而富有生机。将细硬的铁线,写出苍茫柔润的意味,就这一点而言,先生相较乃师王福庵,或能以“出蓝”形容之。

  甲骨文是“以刀代笔”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上古文字,但它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书法,是指用毛笔“以笔代刀”,以书法的形式写甲骨文。

  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罗振玉编集的《集殷墟文字楹帖》为开端,一百年来,擅长甲骨文书法的大家有:罗振玉、叶玉森、简经纶、董作宾等,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正是这些作品,使后人对于甲骨文书法特征有了大致的认识:既要体现出甲骨文“以刀代笔”的契刻风神,又要体现出“以笔代刀”的书法意趣。但是,这二者往往很难调和:偏重于表现契刻风神,往往失之于僵硬;偏重于表现书法意趣,往往失之于轻滑。

  石学鸿先生认为,从艺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一个“偏”字,能做到“不偏”的前提,是兼容并蓄。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在结体上继承了罗振玉的宽博;在章法上继承了简经纶的生动。而在书法线条质量上,他也做了较大的改良。

  前面说过,先生于书法线条追求的是“柔韧”,所以其所书的甲骨文,一个“柔”字,便富有书法意趣;一个“韧”字,则不失契刻风神。二者得以有机的融和,达到不偏不倚、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反观民国时期诸甲骨文大家的书法,大抵刚健有余,而柔韧不足。可以说,石学鸿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在笔意上又较前贤迈进了一步。

  关于艺术发展,石学鸿先生主张“渐变”,认为过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于今后的发展并非有益。要做到“不肆力求变,而自然有变。”“不肆力求变”旨在不断汲取传统的精华;“而自然有变”则是深入传统后,始知该如何变。不难看出,先生书法艺术的特点是:在整体面貌上,恪守前贤的正大与典雅,斯为“不变”;在局部细节处,予以改良升华,斯为“有变”。

  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诸多杰出的书家名垂史册。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不容否定。未能深入传统而贸然求变,或可炫人耳目,博取生前浮名。但这毕竟是短暂的,其艺终入俗道、野道。当今书坛,力求独特面目而自诩时代改革者,为数并不少。其改革的结果,往往不甚理想;而一味恪守传统,不敢越雷池半步,似乎也不可取。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创新变革,将是永恒的话题。或许,艺术改良是当下切实可行的:即使再微小的改良,也是对书法艺术的莫大贡献。这或许也是今天我们回顾与研究石学鸿先生书法艺术的意义所在吧。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四日夜

完稿于南京金鼎湾会所


著名学者、书家常国武寿石学鸿先生八秩华诞嵌名联:

学士亦才人,当入儒林文苑传;

鸿鹄非燕雀,乃栖笔阵石丛中。

尺寸:22cm×12cm

展览现场

本次展出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共八十八幅象征着石学鸿先生的寿年,是沙丹先生历时十一年搜求而得。其中,书法、篆刻作品七十四幅,绘画十四帧,共计八十八之数结集出版,象征着先生的寿年。其中,书法作品涵盖了石学鸿先生真、草、隶、篆、行诸体风格,自其五十多岁的书作至逝世前的“绝笔”,创作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篆刻作品精选了先生民国时期所刻自用小印以及晚年所刻的多字大印,这两种风格都是先生篆刻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是先生身陷囹圄时,以毛笔所绘的花卉册页。先生的绘画作品存世极少,目前可见的,仅是一些硬笔山水画。这本册页历经劫难得以留存,也算是天幸了。

陈来源 、王继安、徐利明、王光明、苏金海、荀海、陈克年在展会中合影

徐利明先生和杨红卫女士在展会中

石学鸿先生之女:朱小燕女士、朱晓明女士、朱晓玉女士与何道宽先生在展会中合影

石学鸿先生之女朱晓明女士与书法篆刻家们在展会中合影留念

苏金海先生与荀海先生在展会中

徐利明先生、苏金海先生、王光明先生在展会中亲切交谈

徐利明先生与沙丹先生在展会中亲切交谈

胡舜庆先生和姚江进先生在展会中合影

庄希祖先生与胡剑明先生在展会中合影

部分书法作品赏析

石学鸿先生书铁线篆楹联:

绿琐窗前梧桐雨细, 绛绡楼上杨柳烟浓。

尺寸:137cm×21cm×2

释文:国富民强年丰。款识:雪斋于南湖。尺寸:100cm×23cm

释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款识:唐刘禹锡诗,金陵五题之二乌衣巷,篆应剑明老弟雅嘱,一九八九年五月,石学鸿于金陵莫愁湖畔,时年六十有九。 尺寸:135cm×34cm

释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款识:石学鸿篆。

尺寸:139cm×35cm×2

释文: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款识:壬申新秋,石学鸿。 尺寸:134cm×26cm×2

释文: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款识:相余同志出名句命篆,即希法正,壬申九月,石学鸿于翠竹楼。 尺寸:130cm×30cm×2

释文:万户春风为子寿,一林明月向人圆。 款识:甲骨文集古语,石学鸿时年七七。 尺寸:136cm×22cm×2

释文:左图右史开卷有益,模山范水闭户自精。 款识:石学鸿篆。 尺寸:138cm×34cm×2

释文:亦文亦史亦艺,立德立功立言。 款识:石学鸿集契文。

尺寸:138cm×22cm×2

释文:胡剑明诗韵。 款识:石学鸿题,丙戌新秋,八十六岁。 

尺寸:32cm×15cm

释文:退思。(绝笔) 款识:沙丹雅嘱,乞正,石学鸿书。 

尺寸:87cm×33cm


篆刻作品赏析

释文:丙申初夏,以彦通先生得识云孙,盖才艺广博,敏而好学之士也。云孙工书善画,能文章,尤精雕琢。早岁于冷肆中得甲子丁丑间近人为悲鸿所治印钤本,始从事抚拟。继又获观歙中诸子、西泠八家及完白、攘之、撝叔、穆甫、仓硕、师曾各家专集或其制作精品,艺乃大进。近复参研十钟印举,甄陶殷周,驰骋秦汉,博采兼收,怡然自得。云孙年至富,腕力当日益雄强,所成必不止此。自开宗风,其在秦汉印壐之外,吾人若仅取法明清,似难脱前人窠臼,抗礼当代名贤。拔赵立汉,应求之于殷契、周金、秦权、汉璧、匋简、泉镜之间。质之云孙,以为何如?金陵杨仲子时年六十有二。

积世声华庆历前,置书犹及见精专。用丁度事谓令祖云轩先生。阿鸿已敛摩天手,司直同过斫地年。自有风流散金石,更余清思寄兰荃。欲收榱桷吾滋愧,青眼高歌孰子贤。云孙世兄夙从余游,媚古之余,兼工追琢。今集其印存,为喜题一律。己卯重九,义宁陈彦通于金陵。

石室宜祧两庑贤,一龛美意自延年。雁行傥下衣冠拜,应被人呼作米颠。识字方能写八分,秦权汉瓦制纷纭。十钟印举饶刀法,好借今文证古文。云孙学兄嘱题,李宣龚。

几罗花乳与灯明,汉白元朱篆刻精。此艺知从六书出,毛锥铁笔不单行。甲午镌题子擅埸,锡封两字借奇章。辨源试起论官印,岂取成皋白下羊。云孙仁兄印存嘱题,夏敬观。

谁从皖浙夸宗派,直向斯冰悟道真。齐鲁封泥洹上骨,收归腕底斗精神。师曾逝后孰传衣,艺苑于今亦式微。喜子故饶书卷气,翻教顽石有光辉。云孙道兄嘱题印存,壬午腊不尽三日,龙沐勋。

汉白元朱仔细论,奏刀遂不溯渊源。只嗟时史误蹊径,枉自诸于绣䠇蹲。宁与石为莫逆交,草堂犹是旧书巢。任凭万劫海桑变,松柏岁寒独荫乔。云孙世讲出示篆刻,惬心贵当,莫名纫珮 ,奉题二截乞正,丙戌九月上澣三不同室,东培山民。

花乳镌鑱逼汉官,上窥甲骨集丛残。祖庭笑㖟时文秘,布局谋篇一例看。云孙世仁兄以印谱嘱题,忆令祖夏间语诒:医道通乎制艺,治印亦犹医也。道艺一贯,则六通四闢,上下千古,齐集腕下。请质之祖翁,以为何如?丙戌腊月,柳诒征。

曼卿酒后吟情,孝友高歌金谷。此又君家能事,祖庭笑看秀出。劫后湖山无恙,眼中文物萧条。乞汝者枝铁笔,重整一代风骚。云孙仁兄世先生嘱题印存,即希雅正,丙戌腊月,卢前。

踏莎行:梓泽风流,徂徕气节,清湘孤韵标奇绝。侭看东海尽扬尘,携来袖底玲珑雪。照座琼姿,挥谈玉屑,眼中吾老畴能说。泓龙莂记会传灯,殷勤此意为君熟。奉题云孙老弟印存,辛巳谷雨,西神王蕴章。

尺寸:34cm×13cm


绘画作品赏析

诗境花卉册页

尺寸:7cm×2.3cm×14


后 记

  十一年前,为纪念石学鸿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其家人筹划出版《石学鸿书法篆刻精选》。我当时也参与了该书的资料搜集与作品甄选工作。也许是这个缘故,令我萌生了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再为其出版一本书法篆刻集的想法。

  于是这十一年中,我尽力搜求先生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共计百余幅之多。如今精选出书法、篆刻作品七十四幅,绘画十四帧,共计八十八之数结集出版,象征着先生的寿年。其中,书法作品涵盖了石学鸿先生真、草、隶、篆、行诸体风格,自其五十多岁的书作至逝世前的“绝笔”,创作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篆刻作品精选了先生民国时期所刻自用小印以及晚年所刻的多字大印,这两种风格都是先生篆刻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是先生身陷囹圄时,以毛笔所绘的花卉册页。先生的绘画作品存世极少,目前可见的,仅是一些硬笔山水画。这本册页历经劫难得以留存,也算是天幸了。

  与先生家人出版的书法篆刻集相较,本书无论是从书法、篆刻、绘画作品以及文字、资料都是有关联且互补的。否则,就是重复作业,毫无意义可言。相信读者通览这两本书后,自可见分晓。

  特别感谢田相余先生、胡剑明先生、胡学义先生、姚江进先生、赵立军先生、孙灯军先生以及石学鸿的家人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你们对石学鸿先生的崇敬及感恩之心,是文字所不能形容的。

  感谢石学鸿先生的亲友与弟子,你们对先生的关爱,也是我出版此书的动力源泉。愿石学鸿先生的艺术与精神永世不朽!

沙丹

二〇二一年二月廿二日

于南京城南金鼎湾会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