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创业热火朝天,搞科普的我们也没闲着 | 科普人侃创业(1)

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实现过程曲折吗?实现的效果又怎样呢?听我来侃侃我们这个团队的科普创业故事。

吴京平(平哥)

最会讲相声的科普人

相信大家对我和汪诘老师的节目都不陌生了(陌生的自己搜“科学史评话”和“科学有故事”),

我们除了在喜马拉雅、网易等平台有音频节目以外(知名平台几乎都有了),

只要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每周还能收到免费节目的推送,

里面有图文全稿,可以就着音频看着图文享受一顿知识套餐,

汪老师的节目里还可以播放配套的视频。

但最近,我们又开辟了一个新领域,那就是视频制作,为我们各类的音频节目配上画面。

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现过程曲折吗?

实现的效果又怎样呢?

听我来侃侃我们这个团队的科普创业故事吧。

(不听可是你的损失)

其实写创业故事我是有顾虑的。。。

我看到有很多人爱听罗永浩说相声介绍自己的创业经,

罗永浩是卖锤子手机的,

他讲的故事要把他的工匠精神表现出来。

按理说,我们科学声音的创业故事应该体现出科学性,

可创业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各种试错,流程也不一定科学,

决策就更是如此了(负责决策的不是我)。

所以今天侃的内容,真实性有的,

其他嘛就说不好了(将来跑偏了都怪他)。

最早冒出制作视频这个念头的是汪诘。

自从他学会了剪片子,就开始嘚瑟,

并且他是一个想到了就要动手去干的人(简称有行动力)。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

他就在例会上把任务布置下去了(看,负责决策的不是我)。

谭老师和助手负责寻找视频制作人员,

有的来自听众,有的来自专业的制作团队,

助理小编牛牛负责收集视频素材和审校(这牛牛的执行力一个顶仨)。

我记得当时是早春三月,

转眼四个月过去了,

《真假世界未解之谜》的第一季视频(也就是 1-10 集)即将大功告成(做视频真是太麻烦了,还是做音频方便)。

万事开头难,以后制作速度应该会快一些。

我对制作视频还是支持的,

因为我遇到过太多的知识点,用语言完全说不清楚(连我都说不清楚),

听众听了脑袋里可能会是一片浆糊,

比如斐索用旋转齿轮测光速。

而如果有形象化的视频演示,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

比如未解之谜第一季的第七集,

讲述了几个人是如何造假拍出尼斯湖水怪最知名的那张外科医生图的,

听起来云里雾里的,

但一看视频,整个制作过程一目了然。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看过的都叫好,还真不是自夸(该自夸的时候不能含糊)。

视频的终审是汪诘,

他打分的第一条就是:

画面和音频的播讲内容是否匹配。

剪辑师为了在这条上达标,拼命寻找素材啊~

找素材的还有牛牛,我也出力了。

比如 UFO 第一集提到一张《无神论者期刊》的封面图,

剪辑师没找到,

牛牛找到了一张尺寸很小的图,上面的人物和字体都很模糊,

她接着又找到了这张人物的大图,我就负责 PS 呗(谁让我十项全能呢)。

现代人都忙,听音频的时候一般也不闲着,

开着车、坐着地铁、吃着早餐,

或许早上刷牙洗脸就把音频外放了一遍,

但这么听很容易走神(除了听我的节目)。

有了视频,信息量大了很多,

对于帮助你多接收和理解,肯定是有益的。

特别对孩子来说,视频明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总之,视频是个大阵地,

我们不得不去挑战下(这才叫创业)。

刚开始的想法是,

我们也想学着有些人,就把 PPT 视频化吧。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视频,

就几张 PPT 式样的图片简单移动,

过一会换一张。

想想实在太粗糙了,还是要稍微认真一点的(其实不是稍微)。

汪诘已经在节目里发了两次招聘启事,

寻找视频剪辑师(招聘广告费都省了)。

听他们视频制作小组说,

我们的视频因为科学性强,加上预算也有限,

要找到合适的剪辑师很难。

举个例子,

《星空的琴弦》正在视频化,

当中既提到了同心球模型,又提到了本轮均轮模型,

就有剪辑师完全分不清,图像表现不对。

反正当中有被淘汰的剪辑师。

还好同事里有专门负责审片子的,

还有汪诘的终审,

片子的质量是有把握的(这是必须的)。

今天(2018年7月9日,周一)我们开例会,

会议上讨论了第一个视频小程序的名字,

结果名字就叫“真假未解之谜 1”。

想着我们要向视频阵地正式进军了,

我不由想起了我初中时的科学启蒙片(哎呦,暴露年龄了),

央视播放的日本科普片《咪姆》。

《咪姆》推出的时候,85 后都还没出生,

这部动画片也没赶上互联网时代,

不像“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那么疯传。

但它确实是经典,

在我心里,它和 BBC 那些纪录片一样高水准。

衷心希望我们团队的科普小视频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最后补充一句:

视频小程序即将发布,请大家关注公号动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