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饭的农人和失意的文人

我们的历史,究竟是精英的历史,还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历史?

王侯将相、文人骚客总是习惯于青史留名,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掌握了话语权,历史由他们书写,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也是拿着的书本去评判忠奸善伪。然而,历史的滚滚洪流,是由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寥寥数人创造的吗?显然不是。“沉默的大多数”才是历史的主角,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太多的着墨,这些不为世人所知的群体,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呐喊和挣扎着。

历史上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被我们远远高估。可悲的事实是,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除了几个所谓的“盛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下层阶级的人民,也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他们靠天吃饭,一遇到灾情,就可能被饿死。即使经济最发达的北宋,在和平年代,底层百姓的生活依旧很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能有半年的口粮就不错了。饥荒的时候只能靠野菜、草根、坚果充饥,甚至很多人连这些都吃不上,以至于有的地方发生食人的野蛮状况。这些很少见于正史,却在当时一些文人的诗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多见。

倘若遇到战乱或者大的天灾,吃不饱饭的人一下子增长太多,便汇成一股洪流,将历史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黄巾军、黄巢、白莲教等等起义,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史。当农民被推倒绝境,所爆发的能量是巨大的,甚至是改朝换代。然而这种力量的爆发,伴随着的是阵痛和伤痕,每一次起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人口大量减员,一切都被推倒重来。

任何朝代,都有这样一部分人,在正常的社会规则下,他们无力实现阶级的跃迁,不平和愤懑之心油然而起,于是逐渐走上另一条蹊径。他们,即是所谓“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唐末的黄巢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个盐商后代,家庭条件非常优渥,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觥筹交错、锦衣玉食中度过一生,然而他却不这么想,在他的世界观中,考取功名才是一等一的大事。按照今天的价值观来看,他是个有非常有追求的“富二代”。然而可惜的是,他却屡试不中,最终击垮了他与生俱来的自信。最后一次落地后,他写下一首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已经暗藏了对于李唐王朝的杀气。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全村的希望”洪秀全,广东花县的乡村中,洪秀全一直被认为是神童,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为,他一定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无形的压力,都集中到这个25岁的年轻人的身上。然而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一切,这个县试中的佼佼者,却在广州院试中三次落榜,以至于最后一次失败后,他回家大病一场,连续昏迷数日。也许就是这几天,让他思索出不同的“上位之路”,醒来之后他就化身“天父”,开创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纪元。

其实更多的文人,终其一生也虽然庸庸碌碌、籍籍无名,史籍当中寻不到只言片语,却表现极力出了不同抗争手法。有的闲云野鹤、归隐山林;有的去往塞外、边疆、海岛、秘境,或投奔敌对、或落草为寇,他们不是为饥寒所迫,却是为的一颗不甘平凡的心。虽然可能走在时代的对立面,虽然个中行为看似愚笨和做作,但却是历史最为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