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临《乙瑛碑》赏析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立,在曲阜孔庙。此拓为故宫藏明拓。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吴熙载是清代书法大家,是邓石如的徒孙,所临乙瑛(局部)为精临,但其中夹杂了不少个人习惯,可以为我们临习此碑提供有益参考。

吴熙载临此碑时,基本为精临,或许是年轻时所为,但在个别点画上有意夸张,比如“以”之“口”左下接口处,“为”之撇向上出锋收笔处,都表现得十分粗重,这对于初学者为了记忆此碑点画特征是很好的参考。此外,如“愚”之“禺”下半部左竖,原碑变为重点,而临作则仍写为竖,个人习惯吧。

临作横画粗重,使整个字的空间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邓石如的笔法,吴熙载在临习此帖时更明显地表现出来。“言”之“口”的写法,后人也有先写左竖下横,连在一起,然后再写右边横折封口的,但从原碑及吴熙载临作明显看出,并非如此,应为口字正常笔顺,只是竖画左拓而已。

“大”字的撇,起笔处要注意,似S型,吴熙载已经写得十分明白了。

此临作主要表现乙瑛碑的肃穆厚重庙堂之气,而非其巧丽秀逸,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在临习时要有目标,不要泛泛而临。左上为“坤”字。

关于乙瑛的横画,就是“蚕头雁尾”,吴熙载也写得很明白,即“逆入平出”。蚕头要含蓄、平实,如果头部太显露就俗了。雁尾的写法要特别注意,在出锋收笔是时要平出,即笔锋边向前行,边提笔出锋,常犯的错误是,到雁尾处顿笔下沉,然后挑笔出锋,就形成了一个累赘的圆肚。

“庙”字的撇,如果像原碑一样在半腰出锋收笔,会更协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