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饰怎么写?快来看这里~
古人很重视头发的打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类似现在“童花头”的发式,梳理得非常整齐。后来古人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发型,梳好的发型还会用发饰来装饰。
古人的发型多样,发饰也多样,有发簪、华胜、步摇、发钗、发钿等。皇室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 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
接下来小编就来一一介绍
#1
簪
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木、金、银、玉、琉璃、牙、玳瑁等制成。簪子又称搔头,据说汉武帝到李夫人处后,忽觉头痒,就将李夫人头上的玉簪取了下来挠痒,故此得名。
簪是单股的,无论是否有簪头,就算是一根单调的棍那也叫簪。如果簪子有簪头,簪头会雕上精美的花纹,花纹多种多样,有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这些花纹基本上都有吉祥的寓意。
通常富贵人家的女子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而普通人家一般都是用的便宜的材料,再穷的就插骨簪。
#2
钗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的一种首饰,因此钗是两股的,分类有:金钗、玉钗、宝钗、裙钗等。在早期钗比较简单,多为“U”形,钗头不雕花或者是雕简单的花纹。
到了盛唐时,钗的形制变得比较华丽,出现了运用模压、雕镂、剪凿等方法制成的金银花钗,图案有凤形、摩羯形、花鸟形、缠枝花卉形等,有的还嵌有宝石和花形饰片。
钗不仅是一种发饰,它还是一种寄情物:古代恋人或夫妻在离别时,女子会将自己戴的钗一分为二,一半给对方,一半自己留下,待到见面时再合在一起。辛弃疾所作的词《祝英台近·晚春》中写到:“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3
华胜
华胜也称花胜,是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一般比较华丽。《释名·释首饰》记载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在人日立春这一天,妇女们会戴上华胜用以祈福。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中写的:“人日间春日,常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有一金钗。”
#4
篦
篦是一种密齿梳,也叫做篦栉、篦子、篦梳。在唐之前,妇女们一直都有在发髻上插梳子的习惯,到了唐代,这种风气更盛。唐代的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几把小小的梳子,露出漂亮的梳背,当成装饰。
唐代的篦是由梳齿与梳背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梳齿可以通过榫卯连接的办法,安装若干个不同纹饰的梳背,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不重样的效果。
#5
钿花
钿花有红、绿、黄三种颜,不过红色的居多。钿花是一种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可以直接插在头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发饰。
钿花的形状除花形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玉》中记载到:“凡玉器琢馀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则是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作用的。
在发型上,样式最多的还属唐朝。唐代妇女常用的发髻有: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反绾髻、低髻、小髻、乌满髻、囚髻、抛家髻、 回鹘髻、凤髻、从梳百叶髻、反首髻、双髻、木髻、鬟、鬓等三十多种。不过样式虽多,但总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梳于头顶,一种梳于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