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感悟“宁静”(作者:陈培)
久居于家,对“宁静”倒是生出了许多的感触。
宁静,它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青山,伴着朝霞,涵日月星辰,纳风雷雨电……而对宁静的最好的诠释,当是看庭前花开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当是夏日的子夜,虫儿啁啾,满身的清凉;当是秋日的午后,捧一壶香茗,看白云悠悠,静水深流……“宁静”的世界,外人不可窥视,它静于外,深邃于心,缥缈于苍穹……
古语说:“静若处子。”一个"静"字足见少女天生丽质,清纯可爱。被誉为“文外独绝”的王籍所谓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无非还是一个“静”。那所谓的噪蝉、所谓的鸟鸣,其实都是为了一个“静”字而生。“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杜甫)也脱不了一个“静”字,那“风”声、那“丁丁”声,也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退居一旁,成了陪衬之物、之境、之景……当李清照说到“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也应是独享了酒后的宁静的惬意。难怪,“宁静”成了汉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畴、苦读寒窗积淀而成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难怪《管子》就认为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荀子》认为,只有虚心、专一才能冷静地观察事物;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欲故静”,体现的也正是这“主静”思想……
“宁静致远”,大抵是把“宁静”当成了条件,说是“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觉得这里的“致远”,是一种心灵的飞扬,内心世界的宣泄;是一种久违的沉思,一种独处的享受;是“颇不宁静”的朱自清笔下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所以,能“致远”的古人大都是能甘于“宁静”之人。
时常看人钓鱼,觉得钓鱼的人往往重在“钓”而非“鱼”。常听说,有些喜欢钓鱼的人其实并不喜爱吃鱼。其实他们内心世界里,只在享受这钓中的宁静。姜子牙直钩钓鱼,他的用意明显不在于“鱼”,而在于“致远”,享受的是宁静的过程,等待的美好。“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在于“鱼”吗?不是。渔翁钓鱼的背景的浩瀚无边,绝对宁静的广袤的世界。高明的诗人,就是借助于水墨山水,凸显了一个清高孤高的甚而至于有点凛然不可侵犯的渔翁的形象。渔翁恰恰就是因为于对世事的看淡,对一份宁静的追求,才“独钓寒江”的。这也说明,内心如果清净,大地一切的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心情“宁静”,就能静观变幻、静思良策、静心做事……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古今圣贤之所以遇大事件,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无非都是一个“静”。可见,难得“宁静”,怎能致远?
“宁静”是可以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的,有了静气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事……“宁静”需要诗书涵养。诗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有了“静气”,便觉天地爽朗,胸怀宽广。于是,难容之事、难平之愤、难解之愁……都于“宁静”之中,化作春风、夏荷、秋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