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与《黄帝内经》、伤寒派、温补派

火神派启萌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在成长过程中吸纳了温补派的一些学术思想。

一、火神派与《黄帝内经》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回顾医史,医学流派产生的常见形式,就是医学流派内部的衍变和发展,从而形成新的学派。可以说每个医学流派都是在对《黄帝内经》等经典和各家学说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新的医学流派。火神派是最年轻的中医学术流派,亦如此。

二、火神派与伤寒派

毫无疑问,郑钦安服膺仲景学说,遵循六经法度,与伤寒派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分折其学术思想,与伤寒派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既有继承,又有开拓,富于独创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派。对比一下,其主要区别在于:

展开剩余73%

(一)张仲景以六经为纲,郑钦安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二)在附子运用方面,郑钦安风格独特,超出张仲景。火神派最突出的用药特色就是擅用附子,主要表现在对附子的早用、广用、重用等方面,这是对张仲景学说的推进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火神派与伤寒派的最大区别。

三、火神派与温补派

明代薛己在继承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治疗,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品,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学术体系。其后,张景岳继承其学说,进而提出阳重于阴的观点,为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称为温补学派。

由于郑钦安推重扶阳观点,善用温热药物,一些学者又将其归人温补派。不可否认,郑钦安确实吸纳了温补派的一些学术思想,但其又不同于温补派,只要对照一下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一点并不难以区分。

现在,我们将郑钦安与温补派代表人物张景岳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大致对比,研究两者的异同,进而得出结论。

(一)二者均注重阳气。郑钦安与张景岳都是四川人,均以《易经》、《黄帝内经》为宗,通晓阴阳之说,这使二人具有共同的学术根基。在阴阳互根、水火常变等阴阳一体观方面的认识大致相同。

(二)张景岳在重视阳气的同时,亦强调真阴的重要性,事实上可以说他是阴阳并重的二元论者。而郑钦安不同,虽然亦讲阴阳并重,但他更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扶阳重于养阴。

(三)用药有甘温、辛热之别。张景岳曾以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为药中之四维,推人参、熟地为良相,附子、大黄为良将,颇有见地。但其用药,则多重相而轻将,用药偏于甘温,擅用熟地、人参,人誉“张熟地'。郑氏则善于用将,用药偏于辛热,常用附子、干姜,推崇四逆汤,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二者各有千秋,这也是二者之间的最大不同。

二者用药风格迥然有别,均不失为开一代医风之领军人物。诚然,张景岳的影响要胜过郑钦安,毕竟张景岳是一位功力深厚、著作宏富,雄视医林四百余年的名医大家。而郑钦安的火神派思想传承只有百年余。大致可说,在应用附子等辛热药物治疗阴证时,是否夹用熟地等滋阴之品,是温补派与火神派的一个重要区别。

概括一下,温补派讲究温而兼补,系温兼滋补,阴阳并济;火神派温补则强调辛热扶阳,单刀直入,不夹阴药。温补派讲究脾、肾并重,火神派则更强调补肾为主,元气为本。从这一点上说,相对温补派而言,火神派可称之为“扶阳派',不过我们还是按传统说法称之为“火神派”。

四、结语

大致可以认为,火神派就是从伤寒派和温补派的理论中衍变和发展起来的,并赋予其学说以新的观点,从而自成一家,自立门户,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流派,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播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