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提升93:他们为何长寿?拥有正能量的目标,激发生命活力
作者:嵇国光管理视界
2016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2017年2月推出的一期《朗读者》节目,火了一位96岁老先生,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他一上来,就递给董卿一张名片“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董卿说:是否狂了一点?许渊冲说:自己是狂而不妄,实事求是。说起最初的恋情竟然哭了起来,并背诵了一首《别丢掉》。他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3-4点,他说向晚上要点时间。他的目标是到100岁时,完成莎士比亚所有著作的翻译工作。看到他,人们突然意识到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对事业的热爱,其实与年龄并无必然关系。许渊冲度过了百岁生日,仍然声若洪钟。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值得一辈子奋斗的目标,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今年已经91岁了,至今仍在带领团队开拓着新的研究事业。
我们发现,中国院士们是一个长寿的群体。2021年1月1日-5月31日逝世院士共有12位,平均年龄93.75岁,最大年龄103岁,最小年龄85岁,见表1所示。他们为什么长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到老,忙到老,他们始终拥有正能量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的努力忙碌。吴孟超,90多岁还坚持做手术,袁隆平逝世前2个月还在三亚杂交水稻研究基地工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没有了人生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
如果有目标呢?
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再则,“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即,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
还有,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
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长寿,有个原因就是,功成名就、获得社会认可,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
要注意的是:“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
再则,目标不一定要大,学习唱歌、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请点击关注、赞赏并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