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黑化之路:愤怒奔流之前,最后一次试图融入人间

张佳玮

12分钟前

话说,《水浒传》写到晁盖们上梁山、宋江杀惜跑路,已经进入了浩浩汤汤、万川归海的主线。

然后带出了武松篇。

武松篇之后,又是宋江篇,就是招纳各路好汉一起上梁山了。

本来很流畅的宋江篇,为什么要镇上一个武松呢?

金圣叹认为,梁山好汉里,武松绝伦超群:

“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武松很全面,故事情节,也最复杂。

《水浒传》的故事结构,有纵横

纵是万川归海,最后都上梁山。

横是一个人接一个人的小传,一个好汉接一个好汉的愤怒。

——颇有点像《OP》,纵线是去找one piece,横线是阿龙、空岛、打老沙、凑乔巴、七水之都、司法岛、恶魔船……

横的流程,还有个特色:

一个带一个。写完一个人,带下一个人。

鲁智深打抱不平杀了人,跑路;一开始想融入五台山的,未遂,最后闹大了,吃狗肉打和尚;再走,带出林冲。

林冲一开始处处求周全小心翼翼。到火烧草料场大怒杀了陆谦,雪夜上梁山。带出了杨志。

杨志一开始小心翼翼卖刀,被牛二折腾都忍着气,最后一时性起,先一刀戳牛二的脖子,再赶上去对牛二胸脯两刀。第一刀还是生气,之后就是泄愤了。后来杨志在梁中书手下还算老实,想谋个前程,丢了生辰纲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酒店蹭吃蹭喝霸王餐。带出了晁盖等。

晁盖等智取生辰纲,带出梁山,带出宋江。

宋江开始很能忍,之前还好声好气拼命求阎婆惜。等阎婆惜喊出“黑三郎杀人也!”宋江一肚气没出处,按住阎婆惜,一刀割喉,二刀断首。跑路,带出武松。

大概是,此前一个个人物小传,由王进带史进带鲁达带林冲带杨志,是描述好汉们的憋屈到爆发

主线带出了晁盖宋江,这是要开始了。

《水浒传》支配故事前半段人物动机的,是忍耐(未遂)+气性

一百二十回回目中,“大闹”,八次。“火烧”五次。“醉打”三次。

其他,怒杀、单打、双夺、并火、不忿、棒打、拳打、血溅、夜闹……基本集中在前半部分。

整本书的大小故事,一个主题:

好汉们“忍耐以求符合社会规则、终于发现无法被社会接受,不忿暴躁发泄,开始反社会”。就这么个过程。

武松之后的剧情,又是宋江一路带出各镇好汉。即,武松之后,就是完全大河奔流的主线了,没几个个人传了。

《水浒传》有个技法,叫做“横云断山法”,每当似乎要讲到大段情节了,忽然停顿一下,换个节奏。

比如林冲在李小二处,听说陆谦要杀他,大怒,到处去找,没找到,忽然话题到了草料场,再一转,才到风雪山神庙。

大概从晁盖上梁山到宋江杀惜,故事要加速了,之后就是众虎归梁山,梁山不停打这个打那个了。

在此之前,镇着一个武松十回。

从结构上来说,这也是进入正戏之前,最后一段大铺陈。后来还有诸如石秀杨雄故事,但那是小场面了。

想象一下,没有武松的话,那宋江杀惜之后,就是一路清风寨、闹青州、被发配、闹江州……就变成宋江传了。

有点单一无聊吧?少了此前故事的回旋转折之妙。

所以这段故事,是大河奔流之前,最后一带横山,是大河奔流之前的镇山之石。

说回武松这段本身的妙处。

《水浒传》的主题,是好汉们如何试图顺应社会规则,终于不行,于是爆发。

鲁达也想做和尚,做不成,大闹。

林冲也想做好教头,做不成,雪夜上梁山。

杨志就想卖把刀,卖不成,杀人。

武松出场时已是逃犯。

之后回乡,打了老虎,当了都头,是个完美的浪子回头典范。也找到兄长,也有了家庭。喜事。

我们亲眼看着武松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然后又看着这段生活如何被粉碎。

然后我们亲眼看着,武松的家庭是如何被粉碎的。武松大怒,杀嫂,被二次放逐。

在孟州,武松又一次试图融入社会。张都监甚至还一副要许亲的样子。然后坑害了他。

这是武松第二次试图融入社会未遂了,终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从此做了行者。

比起鲁达的直接大闹,林冲的漫长隐忍,杨志是被坑了才上二龙山,

武松的曲线起伏最明显:被放逐→回归社会→遭遇坑害→爆发→被放逐→再次试图回归社会→再次遭遇坑害→爆发→成为行者。

武松两次爆发,是不同的。

当日要为兄长报仇,拿刀子威胁何九叔;问出了根由。听郓哥说愿意去作证,只是怕无法赡养老爹,还夸了一声郓哥,给了他些钱钱。带了何九叔与郓哥两位人证,前去报案。

县官不受理,武松才动手,先斩后奏。

请街坊四邻来喝酒,士兵守住前后门,抽刀子逼问,冤有头债有主,口供画押都齐了,杀了潘金莲,再让士兵守门不许放任何人走,自己赶去杀了西门庆,自首。

须臾间连杀两条人命,一点理智都没丢。

狠辣但理智,明确且果决。

武松恨潘金莲和西门庆,不止在杀了自己哥哥;本来之前他自己有公职(都头),有家庭(兄长),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生活,一切都很完美,硬生生给毁了。所以,非杀了不可。

武松是英雄。却也是个心思缜密的狠人。

虽未到石秀那么狠辣,但为达目的,从来是事先细密周至、事中不惜代价,直到任务完成。

但他依然没对社会绝望,他相信冤有头债有主。杀人,但口供证据都齐活,之后也接受了充军发配,没有半途流亡。

武松并没想完全反社会。他对抗了社会,也负担起自己一部分责任了。

本来他在孟州,试图重新融入社会。施恩对他很好。后来张都监也对他还不错,甚至还假意要给他娶亲。

当日武松好比去了大名府的杨志,本以为又可以融入社会了,结果被坑了,被栽赃了,还差点死在飞云浦。

让武松绝望的,不止是被张都监坑,还在于张都监坑他时指着他那句“贼配军”。这个身份萦绕他一辈子,一世被人看不起。

大闹飞云浦后,有一个细节写得非常好:武松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

一个念头,竟。

这两个词,武松是考虑周全,杀气腾腾,翻身回来了。

“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

是所谓一不做,二不休。

武松是狠人。既然决定要反社会,要杀张都监们,就不会允许任何人阻碍他的计划了。这时他的做派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管他娘。

他到鸳鸯楼前一路杀,其实与他在阳谷县让士兵们把住门一个道理:封锁消息。

沿路杀丫鬟,杀下人,是他当时为了杀张都监能做的最优选择。与他一贯心狠手辣的作风符合。

武松杀张都监他们之前,刻意匿踪,仿佛刺客,见人杀人,免得走漏风声。

杀完之后,墙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这就类似于他杀完西门庆与潘金莲后自首。

他的做事风格,从来就是如此的:事前隐匿消息确保完成,事后敢作敢当。

武松当行者前,虽然硬气,但不太撒泼。

但这个杀戒一开后,无可救赎了,从此入了杀人之途。

武松自己也说了句:

“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

血溅鸳鸯楼后,当行者,上蜈蚣岭杀王道人,到孔明孔亮地界抢酒抢肉还打狗: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讲口供、认证据的自己了。

鸳鸯楼前,武松受了天大的委屈。他曾最后一次想与主流社会讲和,也投注了信任,被坑了——就像林冲发现自己被陆谦坑了似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

理解了鸳鸯楼前武松的做派,就理解了林冲剖心杀陆谦后抢酒,理解了杨志刺倒牛二后又补了两刀,理解了宋江一刀砍了阎婆惜后追加的第二刀。

并不是说武松当杀人魔是对的,但按照他先前的经历,这么做是符合他人设的。

所以武松篇是宋江梁山故事之前,最后的一段大戏,最后的“试图自我救赎未遂,爆发吧”案例。

经历过鲁达林冲杨志之后,所有的读者大概也觉得,晁盖上山、宋江跑路,似乎与之前的逻辑是合的。

再横一个武松这样的超长个人传,让大家最后看一次融入社会失败的经历:

武松身上凝聚了多个好汉的特色,他的起伏又最曲折多变。

他的故事如此详细,我们看得见一个人如何两次试图融入社会,两次失败了。

所以经过武松这一波之后,读者的情绪也到了高峰。

这时再进入之后宋江一路哄人上山,就顺理成章了。

在看过武松篇后,默认了这些人的命运:

“反正都这样了,上山吧!”

是《水浒传》故事如大河奔流之前,最后一段曲折的山路。

最后的回头、幸福、破灭、愤怒、失望;试图回归、破灭、愤怒、极致失望。

自此而后,世道不昌,要做撒泼魔王,也显得顺理成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