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临床对话录
想起来了:“用的苦参。”
她说:“用了平胃散、桂枝甘草汤”是调脾胃为主。
打开微信看方子:“没有平胃散,是苓桂术甘汤加桂枝茯苓丸再合专药”
原来你并没有理解用方思路,是苓桂剂合活血化瘀,看来教学还是任重道远。
后来,她讲诉了自己的故事。
宋丹丹诉说:大学四年,第一次真正想要好好学习《伤寒论》是在上学期听过马老师的讲解后(马培锋注:为推广胡希恕胡老经方医学体系,体悟“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仲景医学,2018年冬季,我为在我院就读的所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规培学员及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约500余人次,讲解了《走进仲景医学》的学术讲座,希望能带大家认识、领悟仲景医学,了解目前自己学习所处的困境。学习方法:要真正学习仲景医学,还得背原文,其他的注解可以参考),开始真正认识仲景医学,然后寒假回家开始好好背诵《伤寒论》条文。
只是我没想到很快就能学以致用了,第一位患者是我的奶奶(今年70岁,她一直在姑姑那边住着,偶尔回来),高血压病史,数十年,血压控制可,还有室发性心动过速(今年才明确诊断,以前医生一直告诉是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有一次她发病住院,我们回家看到了病历的一部分,中医院诊断为心阳虚)。
在此之前曾多次犯病,每次发病则心悸、手足冰凉伴有胸闷、眼前发黑,无遗尿,发病重时意识障碍、不省人事,多次急救车去医院救治。每次症状缓解后,又会不定时发病,受凉、劳累、进食寒凉或较多后易诱发,近两年发作频繁,大约五天一次,时轻时重(听姑姑说每次发病时都只能把药喂到嘴里,然后硬挺过去,其实这次刚见她的时候面色发白,口唇紫黯)。
2018年寒假我和奶奶在一起住,某天晨起五六点,就听见她在床上呻吟,她说心跳过快、心悸,呼吸微促,全身虚软无力,不愿活动,手指尖和脚尖发凉,身上微汗出,(沿膀胱经)后臀至足部抽痛,臀后犹甚(因为当时想起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就急按内关穴,症状微微缓解,过一会由人搀扶去厕所(马培锋备注:发病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应该卧床,如果站立机体为了保证脑灌注,会反射性提高血压,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加重心脏病情,如果心脏病变较重,脑灌注不能满足,则会出现晕厥,发生跌倒、创伤-最长见的是骨折等可能的继发性损害),后回来继续点按以上穴位并加足三里(因为:“肚腹三里留”,原判断是小腹关元有寒,中焦不通),十几分钟后症状缓解。到十点的时候在静止状态下又突发气急、喘促,坐在沙发上,不能平卧,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唇色黯(判断寒盛内结,阴阳气不相顺,一身气机不通,气道亦在其中,思补充阳气之法以治寒,通行气道),急用回阳九针(但没有按照原本顺序而是从上至下,顺序:哑门、劳宫、中脘、合谷,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针刺四肢穴位,哑门、中脘用针柄按压)后烧热生姜片按压哑门等穴位(当时想的是用烧热的生姜可以温通阳气),症状缓解很快,后一直点按带脉穴(考虑中焦不通,带脉位于人体中央,环绕一周,故取之),再加上每天用黄芪大枣煮水喝(补气血),由于治疗后症状缓解,这次治疗改变了家人对中医的看法。
后来和奶奶聊天,问她以前的病情,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她四十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开着风扇一直未关,第二天醒来发现浑身疼痛,当时中医考虑风湿,给扎针治疗,前两次无明显缓解,第三次施针后发现一侧腿部疼痛、不能移动。后听别人说晒太阳可以治疗风湿,大夏天,每天带着盐水或者糖水去院子里晒太阳,大量出汗,晒了3个月太阳,出了好多汗后,疼痛症状消失。
从此以后偶尔心跳过快,自觉心悸(马培锋注:《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大夏天,平人躲在阴凉下还汗流浃背,何况在太阳下?分析心悸的发生,与大夏天在太阳下大量出汗相关),开始一年几次,后来发作越来越频繁。
经过上次治疗后,家里就买了艾灸盒,每天灸九个穴位(从上至下,隔天灸,期间加灸关元)。灸中脘、关元时可听见肠道不断蠕动声,排气(温灸对胃肠有双向调节作用),腹胀好转,可见原本突出的小腹,逐渐变小。
艾灸补正气(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提出:“阳气尽必死。……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肯定了灸法的作用),必须依据季节、病情轻重、调整艾灸时间、灸量。
第一天她的精神状态就已经好转,而且以前腿部沉重,身无力,食少懒言,不爱活动的症状都有明显缓解,连续艾灸五天后,精神状态大好,面色红润,能食,腿轻,爱活动(还给我表演了一个上踢腿)。
后十余天内发病三次,第一次10分钟左右(在路上时自觉心跳开始过快,急重按内关,列缺,带脉穴缓解),第二次两个小时(遛弯回来后发现不舒服,刺内关、列缺、足三里,加用艾灸盒灸中脘)。
第三次发病,症状持续10余小时,从开始艾灸到这次发病,十余天(其实当时感觉挺打击人的,因为自己知识层面太浅薄,怕判断错病。半年前住院时西医建议手术,但父亲担心奶奶年龄太大,耐受不了手术,术后休养不好、术后再次发病,所以一直保守治疗)。
只好求助于马老师。
马老师建议西医治疗,由于家人不同意,故详细询问症状及拍图片微信传舌,脉由我提供,主要是查有力无力,辨清虚实。
他在仔细询问病情后,结合症状,舌体胖质紫黯苔白厚、舌底瘀紫,脉数有力,她问我是否可以继续艾灸,告知可以继续艾灸。并开中药治疗。处方:
茯苓30克 桂枝15克 苍术1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苓桂术甘汤)
大枣12克 桃仁12克 白芍30克
牡丹皮15克(桂枝茯苓丸)
苦参20克(专药)
五付。
马培锋解读:
苦参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专药
用桂枝茯苓丸是因为舌下有瘀血,提示体内瘀血
用苓桂术甘汤,因为舌体胖大发黯,乃痰饮之像,用苍术不用白术,是胡希恕胡老观点;只有在胃内有停饮的时候,白术才有健胃作用,白术的健胃作用,是通过利胃内水饮来实现的,其余情况下均用苍术。
用干姜因为有寒。
白芍量大,有利于下肢不适症状,白芍合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疼痛,后世称其为“去杖汤”。胡希恕胡老认为: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下肢无力等症状。
服一剂后,她自觉微晕、走路没根(其实当时自己心理没底,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马培锋注:服用小柴胡汤,体格虚弱的人会有战汗,是邪正斗争的外在表现,往往是有效的标志;《尚书·说命篇》:“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说治病的时候如果不出现瞑眩反应,疾病难以痊愈。所谓瞑眩反应是病人在接受某些中医治疗后会出现的一些身体的应激反应,重且深沉的疾病由于体力不支,在用药后经常出现,比如仲景医学中40条论述麻黄汤证时说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背部出汗较多(马培锋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言:“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诸多条文,提示一个问题,心悸、气短与痰饮相关,有痰饮背部局部发冷,本患者服药后,周身微汗出,背部局部汗出较多——一般情况,出汗都是头部多,在部位上,值得研究,是否存在局部出汗多,是排出体内痰饮的表现),周身其他地方微汗出。
五付后精神明显好转,但偶有腿部虚浮之感,舌质紫暗好转,心悸未再发作。再次调药:
苦参20克 茯苓20克 桂枝15克
苍术1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2克 桃仁12克 白芍15克
牡丹皮15克 赤芍15克
五付。
服药后腿部轻松,胃口较前转佳。现每天可以坚持出去遛弯两个小时。(家住六楼,每天都爬楼梯)(本次发病治疗前,老人纳差、乏力、精神状况差,不愿意下楼活动)
再次调方:
茯苓20克 桂枝15克 苍术十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2克
桃仁12克 牡丹皮15克
五付。
服药后月余症状未再发作,舌质微暗。
前后服药15剂,至今(2019年4月20日)电话随访,偶有发病,症状较前减轻,不影响活动。
马培锋语:一个病例,学习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而不是一个方法;通过一个病例,让学生认识仲景医学体系、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并加以临床实践,自身体悟仲景医学。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传播经方的中医人,能为大家解惑,将大家带入经方世界,走进仲景医学,吾心足矣!!!
马培锋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中国农工民主党员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沧州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
沧州市针灸学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
沧州市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200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中医学术上宗仲景经方医学,下吸取各家精华,对胡希恕、刘渡舟、黄煌、陈慎吾等伤寒大家的学术思想都有研究,针灸学术宗以经络为核心的治疗体系,近半年通过胡希恕的方证医学体系学习应用张仲景医方,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热心仲景医学发展,多次为学生讲解《走进仲景医学》学术讲座,2019年3月2日,当选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以来,积极推广仲景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专业特长:应用经方、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中风、失眠、头痛、癫痫、面瘫、帕金森病、脑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咳嗽、妇科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