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

中医药方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 郑世江
玉屏风散,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者。
中文名
玉屏风散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
分类
补益剂-补气剂
出处
《究原方》
快速
导航
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禁忌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组成
防风、黄芪、白术。
用量
防风 30g,黄芪60g,白术60g。
用法
每服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义
本证多由卫虚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方中黄芪甘温,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配伍特点
黄芪配白术,汗不外泄,外邪易难内侵;本方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运用
本方用于表虚自汗证,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自汗较重者,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固表止汗。
禁忌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则不宜使用。
重要文献摘要
① 《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1]
② 《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③ 《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
④ 《成方便读》:“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2]
[3][4]
纠错
参考资料
[1] 吴昆.《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
[2] 张秉成.《成方便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03月
[3]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