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野水破茅屋 商盘夏鼎周尊彝
荒山野水破茅屋
商盘夏鼎周尊彝
清代著名书画家赵之谦写过一副 “荒山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的对联,表现了文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超过对物质生活的索取。所以,清高与简朴,是许多文化人的生活格调。
吴昌硕也多次书写此联。
其中盘字有点意思,因制盘原料的演变,盘的质地由陶变成金(金属),变成木(漆盘),也随之出现了盤、鎜、槃等字。赵之谦篆书对联中就采用的是槃,吴昌硕行草则用的是盤,李阳冰《千字文》也用的是盤。
对这些古文字的起源与流变不断探索的意义在哪里呢?
日前与篆刻家张鹏聊,这些文字其实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以及古人对生活的认知。他刻了一枚印章——“鱼戏莲叶北”。何为“戏”?篆书写为“戲”。“豆”最原始的意思是鼎,能在老虎面前吃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的“虍”并不是指老虎,而是指虎面具,而“戈”可能是武生戏中的武器也可能是,即便是真的,在演戏时也是点到为止。“戏”为会意字。祭祀或进餐时,有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
这就是《鸿门宴》中所描述: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当然,真亦假时假亦真。这也是“戏”的魅力所在。在鸿门这里,表演中的攻与防都是以“舞”为戏,显然是假戏真唱,杀机四伏。
所以说,最早的戏,并不是说有多么高雅,或者有什么“主旋律”,只是吃饭时的一种娱乐,或者娱乐时吃饭。现在一路演变成高雅艺术,变成“文艺范”,甚至为“什么”服务;另一路演变成喝花酒,声色犬马,格调下降了很多。从汉字来观察,古代中国人还是很纯粹的。
《说文》关于“戲(戏)”的解释是“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段玉裁注:“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即军队的侧翼。这显然不是最早的本义。《说文》另外有“䖒”,即“戲”字去“戈”,指古陶器。接近本义。
戏剧的“剧”与“戏”的造字方法也近似。“剧”繁体字即“劇”,其本字即为“豦”(《古篆释源》),会意字,即虎与豕(野猪)相斗,意为剧烈。
“虞”、“娱”、“吴”、 “夨”之间有没有一点逻辑关系呢?有机会再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