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52岁保安看书到闭馆:曾是商海沉浮的老板,也是校园里的夜读人

字迹隽秀、举止儒雅、语调从容,他带着一副黑框眼镜,静静坐在敞亮的厅堂里翻看《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已写了数页。

如果不看他一身黑色制服鸭舌帽,可能不会想到眼前这位大叔是图书馆保安,更猜不到他是曾经年营业额达数千万的老板。

2019年到上海大学(简称:上大)钱伟长图书馆工作至今,52岁的刘后强几乎把这大半辈子没看过的书,都读了。从《鲁迅全集》到一整年的每期《小说月刊》,从《社会契约论》到《中国社会分层》,从《沉思录》到《消失的帝国》……

书签和水笔常备在身边,每每到感慨处,他会随手写下心得,一年多来的笔记密密麻麻写了三四本,黑、红色穿插,重点分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刘师傅从书中摘录过的最爱的一段话。这也道出了他回首过往的感悟。

十八年前,大专学历的刘后强从老家安徽来到上海滩打拼,从给别人做财务干起,到后来自己经商。他在零售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一年经营规模高达千万,有员工百余人。

“初到上海时,我也是给人家打工的。”刘后强在上海一家食品公司做财务,后来参与到仓储、采购等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他开始做起自己的生意。

他回忆,农工商、沃尔玛、大润发、上海教育超市等商超,他都曾做过供应商,最好的时候在2011年,一年的营业额有三千七百万。

“后来年轻人都到网上买东西,电商对我们传统零售业冲击很大,我的头脑跟不上时代了。”刘后强的生意大不如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只能放弃经营,宣告破产。

经过商海沉浮,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刘后强整理了下心情,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上海大学图书馆当保安,从“刘总”变成了“刘师傅”。

图书馆的馆长、老师们的亲切招呼和关心,让刘师傅感受到尊重,他藏在心里的落差沟壑被归属感填平,沉下心来逐渐感受到人文与书香。

他难以忘记第一次走进钱伟长图书馆的书香谷,站在圆形大厅抬头仰望,看见数层楼间摆满的书籍层叠而上,一闪而过的念头:如果这里的书我曾读过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也许我就不是今天的我。

爱看书的女儿总是鼓励他读书,微信里对他说:“我们没钱,但是够钱看书”“装进脑子里的知识是很宝贵的财富。”

两年来,工作之余他便钻进书的海洋里,历史、社会、经济、宗教等皆有涉猎。有段时间集中“啃”《史记》和《资治通鉴》,文言文不好读,必须看着注释慢慢理解。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他会在一个时期内借来同类相关书籍,联系着读完。在看《社会契约论》时,他的桌上也同时摆放着《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与社会学学术期刊。

刘师傅言谈间透着谦虚,他数次喟叹年轻时读书不多,忙着做生意却没好好“充电”,限制了眼界和人生走向。

他写过这样一段读书笔记:“获得高等教育,可能是我们过上正当的成功而舒适的生活的必要条件,漫长的学习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需要持之以恒。'知识改变命运’。”

时过境迁,在上大的图书馆,刘师傅从一群年轻人身上,重新找到了时间的价值。

“开馆前,总有两列长长的队伍排好,最早的一位女生六点就来了,在门口坐着边读书边等开门,每日如此。”他会和早早前来的孩子关照几句,鼓励他们。

他从不用影音娱乐软件消磨时间,时常在图书馆待到晚上十点,和学生们一起读书到闭馆,他不忍心打扰那些迟迟不愿离开的学生,总是每到一个楼层先关一盏灯提醒,一圈圈巡逻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停下思路,结束学习。

上大的图书馆已经成了刘师傅的第二个家,未来,他希望能有机会到老年大学,学更多的知识。

来源:周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