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关于中国文化(这里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哲学认识论层面),一直有种想法:就是秦代以前甚至无文字可考的上古时期是最繁盛的时候,春秋战国时代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到了宋代中国文化开始走向衰退,而到了清末以及五四运动时,伴随着西方文化大规模的入侵,中国文化已经了奄奄一息。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源于以下几点:

《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已出现了国家形式,与传说中所描述的天下万国、天下万邦的情景相吻合,该时期称为上古时代。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掌握了自然大道,从而尽终天年。

《四圣心源》序中有两段文字:“叙曰:上古天真淳闷,婴疾者少,然而黄帝、歧伯、俞附、雷公之伦,即已勤求至道;恵济寰宇,岂非风湿寒暑,天不能无偏行,疾痛痒疴,人亦何容不豫计也。三代之际,掌以专官,世宿其业,天不能,民无壬枉。秦弃旧典,术遂淆乱,扁鹊、仓公,晨星落落。至于汉末,长沙崛起,上承往圣,药乃有宗。魏晋六朝,叔和、张之隐、居翊之微有发明,未言枢辖。唐宋而降,源远末分,比之江同出岷,而支别三千,浅深泛滥,难以概焉。”;“医者,生人之术也,不善用之,则之生而之死。昔仲景痛宗族之沦亡,患医者之不研求经旨,著《伤寒》《金匮》诸书,方术家奉为神明,竞相祖述。顾其文词简古,理解深微,猝难寻求,又为王叔和乱其篇第,旨趣隔越,加以庸工罔识,私智穿凿,别立异说,枝叶横生,讹谬百出,遂使学者去此昭昭,即彼昏昏,九成痼疾。盖自宋元以来,斯道榛芜极矣。”这里面说的很明确,秦弃旧典,术遂淆乱。盖自宋元以来,斯道榛芜极矣。

李阳波老师在《开启中医之门》有一段他自己的心理描述:“沿着祖国医学的道路,我踏进了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的园地。在这园地里,我看清了我走的那条路。那是条开满人类思维花朵的路啊!我嗅到了古代芬芳的香味。这香味足以使人陶醉。”李阳波老师对传统文化研究至深,他看到了什么才如此感慨,大家自己体会。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至少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这段文字隐含的意思是宋代以后中国的科技就是逐渐走向下坡路。

之前看过一本《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行学》。其中提到“舞蹈纹彩陶盆”,又名彩陶盆,因其内壁绘有舞蹈图画而得名。1957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与中国气功起源有关的珍贵文物。彩陶盆高14厘米左右,口径29厘米,底面直径10厘米,在盆的内壁绘有三组相同的黑色图画,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同向短斜杠,酷似古人的发辫;每组外侧者的外侧手臂外还画有一道墨线,动态地表现了舞蹈者的动作大而频;下肢的一侧也另有一短斜杠,可能是说明舞蹈者佩有某种饰物。值得注意的是,“发辨”的方向,与“饰物”的方向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舞蹈动作大而频的特点。据考,此盆为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也即所谓唐尧时期)的文物。也就是说,代表中国文化核心成果的“气功”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成型了。个人认为气功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上的“气一元论”。中国哲学和中国气功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博大外延;后者是前者精深的内涵。只有懂气功,才能懂得中国哲学的智慧之源泉,才能懂得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