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种杂交水稻的经验

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很多人在网上讨论杂交水稻的问题。知乎上还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吃过袁老的杂交水稻?什么味道?”好像杂交水稻研发出来后就是做战备粮食,没人吃一样。
 
所以我准备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一下。
 
首先,我家是湖南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就是幼儿园左右,90年代末期,我家和很多邻居家是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都会面临青黄不接的日子。那时候,我们都会互相借米。今天这家有米,大家就去借两升,过些天自己有了,就去还。
 
这样的事,现在看来好像天方夜谭。但二十多年前,却是稀松平常的事。
 
大家现在看我在朋友圈晒饭,我煮饭的时候,都会在米饭里放一些红薯和土豆。有的人还以为我是养生。其实不是的。
 
很多年前,我家那边,家家户户在粮食紧缺的时候,都会在米饭里放一部分红薯和土豆代替稻米。这样可以省不少粮食,可以等到田里的水稻收割。在农村,红薯一般是喂猪,当做猪饲料的。但人在没粮食吃的时候,就会吃这些。
 
我现在吃红薯饭,是因为吃细粮吃多了,想吃点粗粮。但当时小时候吃这种饭,纯粹是被逼无奈。天天吃这样的饭,是很难吃的。一家人的地就那么多,水稻的产量就那么高,只能这么过日子。
 
当时其实大家也都是种的袁隆平的杂交稻。亩产已经提高了很多。而且会种两季,早稻和晚稻。早稻产量高,是一年的主粮;晚稻产量低,是辅助的。但当时没粮食吃,有这样的早稻米吃也很不错了。早稻的味道确实差很多,吃在嘴里,不筋道,没弹性,但是煮出来的饭量大,能吃得很饱。晚稻味道好,没那么能出饭量,吸水性低。
 
不过那时候大家都不挑,都能吃得很开心。毕竟比天天吃红薯饭和土豆饭要好。这个是在1997-2000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还不记事儿。
 
后来2003年左右,杂交水稻的产量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晚稻产量,能赶上之前的早稻产量了。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后面几年,家里慢慢淘汰了早稻米,都是用来喂养鸡鸭和猪了。那时候一亩地能产干稻子1000斤。好的年份,好能有1200斤。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一亩地,可以够2个人吃一年,我们家几亩地,能把几口人的口粮都包了,还能养禽畜。这就是从这些年份开始,我们家和邻居家,再也不要用红薯和土豆来充当口粮了。这也不到20年。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能挣钱贴补家用了。种地的收入占比更低,也能买得起商品粮了。于是农村很多人一般种地不种双季稻了,该种中稻了。也就是一年一季,比早稻晚一个月,比晚稻早一个月。恰恰是一年中最好的水稻生长季节,产量高,味道好。从此大家都吃中稻饭了。
 
但水稻的品种,一直都是比较袁隆平团队研发出来的品种。也就是说,我们家,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还是在吃杂交稻(现在我们隆回县也是袁隆平杂交稻的实验基地)。要说味道,我个人是没觉得有什么太大差别了。我在上海吃的米有东北大米、崇明大米,我回家吃的是我爸妈自己种的袁隆平杂交稻米,反而觉得家里的米更香。
 
所以从我家的情况来看,袁隆平的杂交稻,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关键。感谢袁隆平,说是救命恩人不为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