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
文字由古诗词文欣赏公众号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人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这两天我在外地出差,在这个宾馆的楼下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呀满是睡莲,而且最近长得特别快。尤其是我在池边散步的时候,真的是看到那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确实有蜻蜓已然立在上头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让我非常感慨,所以兴起讲解杨万里的欲望来。但是我们讲他的哪首诗或者哪首词呢?《小池》太有名了,我们还是换一首和《小池》异曲同工,但是不为人所关注的,他的一首《昭君怨》吧!一首词——《昭君怨·咏荷上雨》。词云:“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哎呀,这样的绝妙小词、绝妙小品真是玲珑剔透,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你看,现在已经到夏天了,马上初夏就进入盛夏,夏天最常见的就是荷花,就是莲花。当然,这个荷花和莲花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虽然看上去非常像。简单的说呢,有藕的其实是荷花;没有藕的呢,是莲花,比如睡莲。这是生物学的知识,我们不多说。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尤其爱荷花、爱莲花。周敦颐有《爱莲说》嘛!杨万里尤其爱荷、爱莲。初夏时,我们都知道他的名作《小池》,我们一开始就提到,对吧!“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请注意这个“立上头”,这个“上头”,我们现代汉语读作是轻声“shàng tou”,古诗中没有轻声的这个音调,应该读“立shàng tóu”,它是个平声。那么这是初夏,初夏的景色,而且写得特别地生动。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流淌着那种细流,映在水上的树荫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最妙的是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的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们的上头了。这不光是写景、写生活,其实细想一下,还充满了哲理、还充满了理趣。
那么这只是初夏而已,到了盛夏呢?其实杨万里写荷花,还有一首更有名的作品呢,对吧?“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这就是他的著名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就是把盛夏之中、西湖六月之中的荷花盛景写到了一种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夏天去西湖游览过的朋友,一定看到过这样的难以忘怀的景象、热烈的景象,再想起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美景一定是一生难以忘怀呀!
但这两首诗呢,其实是两首绝句,都是两首七言绝句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昭君怨》呢,却是一首词。“昭君怨”是个词牌了,还有别名叫“宴西园”,或者是叫“一痕沙”,也是上下两片的四十个字的小令,一般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都被视作是小令。那么“昭君怨”这首小令呢,这个词牌它的形式,原形式很活泼,单片是六、六、五、三”的句式。你看,从字数上看,六—六—五—三,就是越来越短,说明节奏是什么?越来越快、越来越鲜活、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活泼的。所以去用这种词牌创作的话,这个创作者、作者本身要能表现出他的情思来,要能表现出他的生活的那种趣味来,才能够把这种词牌写活。
那么我们来看杨万里这首《昭君怨》是不是这样呢?它有一个副题叫“咏荷上雨”,就是歌咏这个荷花上的雨珠。下雨了,夏天的雨和荷花。你看杨万里他是多么的爱荷花啊!首句说“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这是在说什么?这是说做梦啊!就是说是夏天,夏天到了中午,要睡个午觉吧!就睡午觉那么短的一会儿时间,他都能梦到荷花。梦到荡舟于西湖的荷花之间,而满湖的烟水迷茫,梦中的荷花清香扑鼻呀!就午睡一会儿时间,就能梦到荷花,就那么一会儿时间的梦里,就能梦到泛舟西湖,然后置身于荷花之间,觉得满湖烟水迷茫,荷花的那种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这就说明杨万里是有多么爱荷花的。
顺便插一句,我经常讲到中小学语文启蒙教育的时候,讲一个教育方法,就是在孩子晚上临睡之前,应该给他聊一聊、读些书,然后聊一聊值得去学习思考的话题。这样呢,他带着那种思维的状态进入梦境的话,如果可能产生相应的梦境,其实那是一种最好的成长方式。人啊,在梦里的那种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化儒释道中,类似于这种梦境中的学习呀,那种观照(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它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制造八卦。)啊,类似于静坐中的观照。那种观照状态下,你对你所痴迷、着迷的研究学习的那个对象那种感悟、体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之后,会产生质的升华。所以从梦境就可以看出来,你所热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当然恐怖的梦不算啊!如果你在那个梦境里头是很唯美、很享受的,就比如说像杨万里,午睡这么短的时间做一个梦,都能梦到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扑鼻之香啊,说明他对荷花的热爱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可以说是深入骨髓啦!
但是这样的梦很短暂,为什么呢?突然“急雨打篷声。梦初惊。”这是什么?这是湖上下雨了,西湖上下雨了。那么雨珠打在船篷之上,看来他梦中坐船去西湖上,坐的是浙江典型的那种乌篷船,是吧?是有船篷的,雨打在船篷之上,噼里啪啦的声音。“梦初惊”,一下子把梦给惊醒了。所以呀,这个梦来得很突然,去的也很突然。不管来去有多突然,可见他对荷花的爱已经是深入骨髓、如梦相随呀!
那梦醒了之后呢?就是现实生活中,“急雨打篷声。梦初惊。”这个梦里的“急雨打篷声”到底是什么呢?下片回到生活,更是有趣了。“却是池荷跳雨。”原来呀,为什么会在梦里头梦到突然一阵急雨打在船篷上呢?原来是真的下雨了。而这个雨珠是打在这个家中庭院的荷池之上,是打在荷叶、莲叶之上,也有噼里啪啦的声音,但这个声音应该怎么样?应该不如打在船篷上那么响,但是在诗人的梦境中,就仿佛打在船篷上一样。说明什么?说明他全身心的心神都留在这片荷池之上,他全身心的投入在里面。所以他入梦之前,大概在脑海中,或者说他正好在荷池边睡着了,午觉。他全身心的都贯注在上面,所以一点点声音在他的梦境里就会被放大。
所以你看到他梦醒了之后,原来不是“急雨打篷声”,只是“池荷跳雨”。这个“跳”字啊,用得太妙了!这个雨珠儿打在荷叶之上,你看就是蹦蹦跳跳的那种感觉。所谓“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可见苏东坡和杨万里一样,他们都是极具生活情趣,又极具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的人。所以不论是苏东坡的“白雨跳珠”,还是杨万里的“池荷跳雨”,这个“跳”字啊,都用的是非常形象生动!
那么杨万里不仅这个“跳”字用的形象生动,接下去的描写更是细致生动了!他说“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是说那个急雨呀,敲打着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但是呢,又一下子,我们知道荷叶是中心低四面高的,迅速散了的水珠又聚在荷叶的叶心里头,这就是“散了真珠还聚”,又聚又散。
那么聚在一起,越聚越多呢,“聚作水银窝”,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一样,亮晶晶的。最后越聚越多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那个雨天,在池塘边,如果你仔细的观察过那个荷叶的话,我就觉得杨万里写的太生动了!我眼前就出现那个场景,那个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荷叶撑不住那个重量的时候,突然某一个角落一倾斜,聚在荷叶中间的那些水,“哗”一下,亮晶晶地流入池中,那就是“泻清波”呀!你细想一下,真的是好生动啊!“水银窝”、“泻清波”,你看那个水银窝,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那个状貌,那个圆滚滚的水珠,真的是像水银一样啊,“水银窝”!最后,“泻清波”!作为名字中有个“波”字的郦老师,对杨万里的这种笔触,生动的笔触,真是佩服的要命!你看它下片,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然后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真是活灵活现,真是妙到毫巅!
不仅这种雨打荷叶的场景写得生动活泼、妙到毫巅,从全词再回头来看,你看全词这个构思有多巧妙!上片写梦境,下片写现实。但是梦境和现实是完全对照着来写的,都是紧紧地扣住荷花、扣住“池荷跳雨”,都是紧紧扣住“咏荷上雨”来写。可是虽然都是紧紧地扣住描写对象来写,但他的笔触又是极富层次的、又是极富曲折变化的。我们随着他这首小令的每一句,甚至是每个词、每个字,尤其是每个动词的变化,我们仿佛能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仿佛能看到晶莹璀璨的雨珠像珍珠一样,在碧绿的叶盘中滚动,仿佛我们鲜活的内心,也能随着那种水银窝里的水珠突然“泻清波”地流动,而产生别有会心的生活快乐。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而然,在最生活、最自然的描写刻画之中,让我们心灵、让我们的灵魂回归最朴实、最自然的生活本身。
其实不光这首《昭君怨·咏荷上雨》了,另外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杨万里的他的《小池》、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荷花都同样充满了自然之趣、生命之趣。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杨万里是南宋有数的理学大师,你会不会惊讶?一位理学大师他的诗词创作为什么会如此地生动自然?而且一位理学大师,他笔下的荷花又为什么会如此的让人容易产生会心之趣?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灵魂融入天地自然的一把钥匙呢?说到这些问题,还有杨万里杰出的诗歌创作成就和风格,就要说到我们常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和人生智慧了!
杨万里是南宋名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高,他和陆游、范成大,还有尤袤(尤袤(mào)(1127年4月2日—1194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被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或者叫“南宋四大家”。而他的“诚斋乐府”也自成一格,被后人专门称为诗体中的“诚斋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那么为什么叫“诚斋乐府”和“诚斋体”呢?那是因为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为什么号诚斋呢?是因为他的原来的书斋就叫“诚斋”。而他的书斋之所以叫诚斋,那就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啦!杨万里其实八岁就丧母,但是他的父亲杨芾(杨芾,字文卿,吉州吉水人。性至孝,归必市酒肉以奉二亲,未尝及妻子。绍兴五年大饥,为亲负米百里外,遇盗夺之不与,盗欲兵之,芾恸哭曰:“吾为亲负米,不食三日矣。幸哀我。”盗义而释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读书人。杨万里是江西庐陵人,虽然他自称是“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弘农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越国公杨素及子杨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弘农杨氏,文的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是“关西夫子”杨震(杨震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之后,但其实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了。他的父亲杨芾精通《易经》,读书啊,嗜书如命,甚至忍着饥寒也要购买书籍。父亲的这种苦读精神,对小杨万里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况且小杨万里八岁丧母,严父兼慈母,他曾经,他的父亲杨芾曾经指着满屋的藏书,家里很窘迫,生活很窘迫,他父亲却指着满屋的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其懋之!”就是说,别看咱们家穷,这满屋子的藏书就是最大的财富啊!因为圣贤之心、圣贤之意都在这些书里,你掌握了这些,才是掌握了人世间最大的财富。所以在父亲的影响之下,杨万明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
随着杨万里才学渐长,他的父亲又经常带着他去拜见天下名士。像他的父亲——这个杨芾跟这个抗金名士胡铨(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登进士第。初授抚州军事判官,他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军。后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但遭除名,编管昭州,移谪吉阳军。秦桧死后,内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复任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澹庵集》等传世)是忘年之交,而且杨芾和胡铨的儿子,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胡铨我们知道,是南宋初年的名臣,曾经面对秦桧的投降卖国声明过,说“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甚至要求高宗砍下秦桧的人头,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所以杨芾带年轻的杨万里去拜见胡铨,为杨万里毕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胡铨,杨芾还带领着年轻的杨万里拜访过像王庭珪(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像张九成(张九成(1092—1159年6月23日),字子韶,号无垢,其先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南宋官员、理学家。南宋绍兴二年( 1132 )殿试为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弃官归乡讲学。后应召为太常博士,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他为官不附权贵,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谪守邵州,不久又革职,复以“谤讪朝政”罪名,谪居南安军14 年。秦桧死,重新起用,出知温州。因直言上疏,不纳,辞官归故里,不久病卒。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这些都是前辈天下名士,都是以学问与节操名满天下之辈,这给年轻的杨万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师法前贤的学习途径。
后来杨万里长大之后,曾经自己三次去拜谒主战派领袖,也是南宋名臣张浚(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他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并谋求北伐。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谪居十余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虽初战告捷,但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病逝,累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这个张浚不是那个陷害岳飞的那个张俊。这个张浚是疏浚的“浚”,三点水的“浚”,陷害岳飞那个张俊是单人旁的俊。张浚开始呢闭门谢客,一般不太见人,杨万里三次拜谒而不得见。后来呢,杨万里就结交了张浚的儿子,也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我们曾经在讲辛弃疾、讲陈亮、讲张孝祥他们的时候讲过啊,张栻张南轩和朱熹、吕祖谦当时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啊,也是南宋的理学大师。杨万里与张栻,两个人年龄差不多,杨万里稍长他几岁。两个人一见,志趣相投,理想高度一致,遂引为平生知己。所以经张栻的引荐,杨万里最终终于见到他心中的偶像,一代抗金名臣、主战领袖张浚。
张浚在见到杨万里之后呢,对这个年轻人大为欣赏,极为勉励,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正是因为张浚的这种勉励,杨万里回来之后,才把他的书房改名叫“诚斋”,“正心诚意”之“诚”嘛!以“诚斋”明己志,后来索性就号“诚斋”。所以他的诗集也叫《诚斋乐府》,而他的诗体呢,也叫“诚斋体”呀!甚至杨万里还又回头去请胡铨为他写了《诚斋记》。所以他说“一日而并得二师”啊,就是以胡铨和张浚为人生师法、效法的榜样。所以你看,杨万里最后能成长为南宋一代名臣、一代理学大师,他后来为官,为官清直、个性刚直。周必大(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曾经称他是叫“临事则劲节凛然,凌大寒而不改”,连后来宋光宗都称他是“也有性气”啊。就是说他性格耿直,甚至光宗做太子的时候特别佩服他,甚至专门为他的书房题写“诚斋”的横匾二字。
杨万里在朝廷以清正廉直闻名,到地方往往能为百姓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他毕生为官清正廉洁,不贪钱物。作江东转运副使,任期到满,应有余钱万缗可得,他却全弃之于官府,一文不取而归!世人皆钦佩其胸怀,真是光风霁月(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又作光霁。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一尘不染。所以当时的诗人徐玑曾经他称赞他,说他是“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徐玑 名高身又贵,自住小村深。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养生非药饵,常语尽规箴。四海为儒者,相逢问信者。)。
可是他这样的性格,他这样的品格,与当朝者、执政者却难以苟合。后来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说是由于不满权臣韩侂(tuō)胄(zhòu)当国。这个韩侂胄当权之时修了一处南园,因为杨万里的才名很大,想请他作记,作南园记,而杨万里却说“官可弃,记不可作”,当场就严词拒绝。后来韩侂胄专权日甚,杨万里呢,忧愤国事,不免抑郁成疾。而退休在家,家人知道他忧国心重,所以当时呢,一切时政消息都不敢告诉他。后来一直到开禧二年的五月,他族中的一个侄子从外地回乡,不知内情啊,然后去见杨万里的时候说到邸报(邸吏通报),邸报说这个韩托胄出兵北伐,开禧北伐之事。杨万里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痛哭失声,愤然叹曰“奸臣妄作,以至于此”,因为他太了解韩侂胄这个人了,料定韩侂胄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定会遭到失败,最后贻害国家。后来呢,果不其然,尽如杨万里所料!
杨万里心忧国运,知此消息之后,然后不肯进食,孤坐他的诚斋书斋之中啊,最后手书“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另书十四言告别妻儿,落笔,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岁,被后人称为目光如炬的一代名臣!可是,这样正直耿介的杨万里,这样以理学传人自命的杨万里,我们回头来看,是不是和《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昭君怨》中的那个写荷花的杨万里,我们会不会突然感觉差别好大呢?这就和另一层人生境界、人生智慧有关了。
杨万里一生非常勤奋,据说光是写诗,沈德潜记载说,说他写了两万余首诗,比陆游还要多,不过他存诗只有四千多首了。而他的诗呢,初学江西诗派。我们曾经在讲黄庭坚的时候讲过江西诗派,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第一个标准的诗派,那么江西诗派有所谓“一祖三宗”,一祖就是杜甫了,三宗就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诗派其实和这个宋代的理学息息相关,理学大师们都很喜欢江西诗派。因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强调要像杜甫那样,要严格遵循律诗的创作技巧、规范、格式,创作中呢,追求字字有出处,崇尚“瘦硬奇奥”的诗风,所以特别强调诗法传承、强调文字技巧。
我们来看杨万里他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一个有志青年到理学传人,尤其从他的精神世界看,以及他为官清廉的一生,他也确实是理学家所标榜的那种规范谨严之辈。所以他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规范谨严、讲求声律技巧。可是后来的杨万里之所以能成为杨万里,人生驰骋万里呀,关键的人生智慧要在于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突破自我。在广泛的向前辈学习之后,杨万里人到中年,终于意识到决不能为前辈所固,而是要立志超出前贤、超出前辈。所以他后来做诗说“笔下何止有前辈” 呀,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这就是要反出江西诗派了,“黄陈篱下休安脚”,“黄陈”那就是黄庭坚和陈师道,“陶谢”那就是陶渊明和谢灵运了。所以他最后能突破江西诗派的这个束缚、格律技巧的限制,最后师法自然,融汇天地,最终能 “落尽皮毛,自出机抒”,最后自成一家,形成独具特色的诗风,然后创造出了他的“诚斋体”,在诗歌史上,也是独树一枝啊!
所以因为他最后的师法对象是天地、是自然,所以他的诗——“诚斋体”,文学史论之,具有那种“新、奇、活、快”,还有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刘克庄说他是“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而这个刘祁则说他是“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八),就是活泼泼的。所以我们来看他的《小池》,来看他的《昭君怨·咏荷上雨》,那么生动、那么鲜明,仿佛从心底间、从口间自然流淌而出,仿佛那样的通俗浅近,却又让人读来那样的别有会心,这就是得益于转益多师(意思是尽可能多地以人或自然物为老师。)之后,最后师法自然的突破与创新啊!
所以到后来,对于杨万里的诚斋体风格,连陆游自己都说,由衷地佩服地说,“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啊!所以像朱熹的好朋友项安世也曾经说“四海诚斋独霸诗”(《又用韵酬赠潘杨二首》项安世。四海诚斋独霸诗,世无仲氏敢言篪。周公费誓傅禽父,宣圣中庸授子思。钟子期家应善听,邮恤后定能绥。真傅更在吟哦外,大节如山不授麾。)时人姜特立甚至说“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平生久矣服时名,况复亲闻玉唾声。便拟近师黄太史,不须远慕白先生。巨编固已汗牛积,长句尤能倚马成。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可见杨万里在当时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这种突破自我、转益多师之后这种师法自然的诗风,在当时世人的眼中,在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眼中,那是具有着至高的影响和地位的。所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经历了人世的坎坷风雨之后,又回到自然的怀抱,找回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一方面人生理想、爱国之志至死不渝、至死不变。所以像杨万里在他辞世前一年,还有诗作《夜读诗卷》说:“两窗雨横卷,一读一沾襟。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幽屏元无恨,清愁不自任。两窗雨横卷,一读一沾襟。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病来谢杯杓,吟罢重长吟。)那就如同辛弃疾左手《破阵子》,永抱理想、永不放手;另一方面又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能“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无处不充满着生活情趣,不展现着赤子之心。这就如同辛弃疾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虽然艰难时世中,哪怕夜行黄沙道中,也随时能清空自我,与天地、与自然获得一种人生的和解,达成一种伟大的和谐。
所以无论是辛弃疾,还是陆游,还是杨万里,还是范成大,人生的境界殊途而同归啊!那就是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一手紧握理想,一手赤子之心!人生有这样的智慧和境界,便可任风里来,任雨里去,便可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先生于王国维的墓志铭上所写:“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形容最神圣的东西,它如天长如地久,与日、月、星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