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影 戏 -作者:段凤国

皮 影 戏

作者:段凤国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片家乡幼时永远也抹不去的歌声和欢乐。

在那漫长平静的夏夜,令人陶醉的秋天,大地分别覆盖着浓浓的翠绿和金黄色的收获时节,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忘却了疲惫,他们的心早已飞向了村中心的广场。在那晴朗的夜晚,人们可以在这里放纵、可以随着剧情品尝一种特殊的人生。村里的年轻媳妇和半桩小子们更是兴高采烈,平静的村子,便会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节目在这里演出。

几个热心人主动寻找几十根木头,一根足够长的电缆线,几只百瓦以上的灯泡,加上皮影团自带的家伙什,很快就搭建成了一个演唱的舞台。台上的面积能容得下十几人在上面弹拉、说唱、耍皮影人。台顶有时候搭上一块苫布遮挡风尘,有时候就是头顶星空,脚踏舞台。台前竖起一块长方形大小不等经过鱼油打磨后的幕布。幕布的两边是台柱,台柱上挂起两盏高高而被笼罩的灯,聚焦而明亮的灯光照得很远很远,散落在广场的四周,引来的无数不知名的小虫和飞蛾、绕着灯光上下左右地飞舞狂欢。舞台的其他三面简单地遮挡着。

演出开场前,敲起一阵又一阵开场锣鼓,那鼓点催人心弦,让你不敢怠慢。那时候,来村里演出的皮影戏班子本来就不是专业演出剧团,演员也不需要正规训练,由民间艺人牵头组成班底,一般是亲戚或者师徒,十几人组成。胡、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一扣一击,敲金碎玉,在幽怨而深情的琴弦中演奏出一曲又一曲和谐动人的曲剧。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漫长的深夜,万籁俱静。广场里,人群集聚,戏台前口的银幕光彩照人,台下的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里。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用兽皮做成的影人,一边用熟悉而流行的曲调讲述着千古流传的故事。一个皮影人,高50公分左右,用五根竹棍操纵,人物分为生、旦、净和丑等角色,还有云朵、桌椅、动物、水族、城楼、房屋等道具。众多的头像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及文武服装的变化,随时更换不同的身子,而行当相同、服装类似的人物也可任意更换头像。

演唱皮影戏的关键是看杂耍技巧和演员的唱功。而杂耍和演唱都是经过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每一场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演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能力。有的艺人能同时杂耍七、八个皮影戏人。而武打场面更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去、上下翻腾,热闹非凡。由于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上天钻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深受乡村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欢。

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看皮影戏时间长了,人们更加注重剧情内容。皮影戏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按照演唱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最著名的剧目有杨家将、封神榜、秦香莲、白蛇传、拾玉镯、牛郎织女、岳飞传等等。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拾玉镯》。这出戏的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公子外行到孙家庄偶然遇到少女玉娇姑娘,两人见面后互生爱慕之心,傅朋公子主动赠送给玉娇姑娘一只玉镯,玉娇姑娘当时害羞不敢接受,傅朋公子于是就将玉镯放在了地上,被玉娇姑娘拾去。此景恰巧被刘媒婆看见,故意取笑玉奴姑娘,最后撮合两人成为夫妻。深深的夜晚,人们看着屏幕上的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剧中的故事所牵动,看到忠臣出场而异常兴奋,看罢奸贼残害忠良而义愤填膺。

随着演出的进行,夜越来越深了,跑闹的孩子们没有了身影,有的回家睡觉,有的靠着大人身边打盹,整个剧场只有演唱的声音。演出也进入了重要时刻,那文场的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优美动听、亦或激昂亦或缠绵,故事情节有喜有悲,扣人心弦。那优美的音乐声和唱腔传到十几里的地方。

在演唱中,有时还即兴添进一些幽默诙谐的道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引得台下听众一阵又一阵笑声。而戏台下由于一天的劳累总有一些老年人半睡半听,有时候睁开眼睛看一眼,但是,听见台上的道白都会被惊醒起来,看看左右、望望舞台。

在这里,神话宗教的神圣,封建道德的尊严,全被这剧情中爆炸性的熊熊烈火而焚烧干净。

观看节目,最多的是村里的叔叔大爷,大虎哥阿英嫂,还有刚成年的农家青年男女。男的自己拿着一张凳子,在台中间整齐地做着,几个女的扎在一起站在戏台的远处。那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三五一群,在场上跑来跑去,相互打闹,凑得是人多热闹。

皮影戏团一般农忙季节在家里劳作,农闲季节走街串村出来演出。村里的皮影戏迷们都能用手捏着喉咙,哼出几嗓子豪放的“黑头”唱腔,发泄自己的内心情感。

皮影戏的起源遥远。从有文字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而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一天,大臣李少翁出门遇见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由此心中一动,用绸缎裁制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起方形围挡,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是皮影戏最早的记载。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婚葬嫁娶、添丁祝寿,大户人家都少不了请戏班子,有时候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个月不止,一个庙会可能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演唱,热闹非凡。

离开家乡,大约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到了县城后,就一直没有在舞台下聆听那些动人的唱段。回味那美好的故乡夜晚,那广场里深夜的灯光,那悠扬美妙的唱腔,那胡琴里演奏出一张张开心的笑声,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那时候,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异常地困乏,电视还没有普及,并且收听效果不是太好。所以,皮影戏成为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演一场皮影戏的费用不是很高,除了负责演职人员的吃住,给几个零花钱就行,因为这些艺人也不是专门靠演出皮影戏养家糊口。钱以外,有时候每户可以给几斤大米或者几十个鸡蛋。只要有“头人”出面,筹集演出费用没啥困难。

“催马跑、奔阳关;搬来众人,急返三关,突又想起了,问路在礁山。”听到那熟悉的唱腔,心里发痒。今天,我的家里专门存放了一部“唐山皮影”的著名唱段,它叫《辕门斩子》。演唱:黄宝艳、王振民、李平和赵振等人。

据了解,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决定:正式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9月底,滦州古城举办“滦河文艺杯”文艺作品大赛,我在滦州古城发现了一个皮影戏演出厅。我走了进去,里面摆满了演唱皮影戏的道具和相关旅游产品。我问能不能观看现场演出,工作人员告诉我,需要提前联系,专门安排演出,并且在固定的时间里。我望着戏楼,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不住地多次回头失望地离开了这里。

现在的皮影戏发展出现了变化。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娱乐为主,欣赏为辅转变为如今的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皮影戏更加注重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我期待着,能早日看上一场皮影现场演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