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开设(三)13:“女王体制”与西王母、东王公在江汉地区的对立
天地开设 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三篇 城国与城邦
第十三章 “女王体制”与西王母、东王公在江汉地区的对立
文|黄饮冰
在人类的组织化和国家化时期,中国在组织形态上的南北差异,只能是中国内部的地域差异造成的,不是文明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差异。只有搞清楚了这个内在原因,才能搞清楚中国南北差异的原因。
追溯历史,引起中国文明南北差异的原因,只能是传说中的“大洪水”。
“大洪水”引起的变化,就是南北在国家体制上的变化。本来中国南北文明的起点都在南方,社会性质是姓族社会——以女性为主导的女权社会,“大洪水”促进了中国北方向氏族社会转变,而中国南方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的性质,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北方的男王体制和中国南方的女王体制,造成了中国南北不同的国家组织形态。
近期所获在微信网络流传的大洪水和海浸图
这个图很能表达我一直宣扬的大洪水和海浸叠加期的世界地理局势。这样的洪水和海浸叠加期,处于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当时的海平面与现在的海平面要高50到100米。本人不善于作图,在此感谢原图作者。
一、先看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南阳城西)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银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经·小雅·大东》诗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的织女、牵牛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在东汉时,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只是还没有出现悲情色彩。
在《荆楚岁时记》【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南北朝梁朝宗懔(约501~565)撰。全书凡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神话的产生,应该有一个很漫长的形成过程。文字记载的时间,并不等于神话产生的时间。关于织女,《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所以织女作为天帝之女,很早就存在于古人的记忆中了。
神话是后人对远古人的生活记忆的神化。《牛郎织女》神话,其原始记忆可以追索到人类的母系时代,母系时代就是姓族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母系氏族时代”。姓族时代,就是女权时代,女权时代,是人类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进行组织化的时代。
牛郎织女的传说吐露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呢?
一是“牛”。牛郎织女神话中的“牛”,是神牛,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这种神牛,实际就是远古牛崇拜的遗迹。牛崇拜是神农氏的崇拜物。牛与男性相联系,说明此时男性掌握了农耕的主导权。
二是“织”。“织”是丝织,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女性为“织”,说明女性依然掌握着社会的主导权。
三是“女权与男权并行,女权为主”。这个从牛郎的哥哥嫂嫂的关系可以看出来。家庭的主要权利在嫂嫂手中。
四是“波涛汹涌的天河”。天河就是银河,也称作天汉,与天河对应的,就是楚地的汉江。“波涛汹涌的天河”,实际就是汉江发洪水。
五是“鹊桥相会”。这说明玉帝和王母反对的不是“男女交合”,而是反对“男女结成固定的以男性为主体的夫妻关系”。
这个神话,实际就是对远古女权社会向男权社会过渡时期发生的“女权对男权的反抗”的历史记忆的神化。牛代表男权,织代表女权,要建立“男耕女织”的男主家庭,是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许的。但是当时的男性已经依靠牛掌握了农耕的主导权,有了建立男主家庭的基础,要克服这个男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有强大的外力来帮助。这个外力,就是“大洪水”。
二、再看女娲和伏羲的传说
从社会伦理的观念看,人类是从动物人、无伦人到有伦人的。人类的第一个有伦时代就是姓族时代。姓族时代是女权时代。在姓族时代,男性的生殖权被姓族社会所无视和隐瞒,女性靠生殖权的垄断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女娲造人的传说就是产生在姓族时代。在女娲造人的传说中是没有伏羲的影子的,说明女娲造人是不依靠男性帮忙的。这正是姓族社会时期人类繁衍历史的真实写照。
女娲独立完成了造人,在女娲造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伏羲的存在,这就是姓族社会女性垄断生殖权的体现。所以说到人祖,就以为是伏羲女娲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中国本土民族来讲,女娲是共同的始祖,他们都是信奉女娲的。
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古老姓族,都是信奉女娲的,她们自认为是女娲的后代。她们的最高神是女娲,她们的最高首领也是女娲,所以在大洪水之前,中国大地上的崇拜女娲的族群是有多个的,他们有共同的起源,只是在分居各地时演化成了不同的族群。如红山文化居民也是信奉女神的,红山文化有女神像,女神实际就是女娲。
在古史记载和传说中,女娲是“神女而帝者”。
远古时期,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姓族共同祭祀的祖神是女娲,所以女娲是唯一的神女。
在祭祀中,各姓族设立女娲之尸来代替女娲接受祭祀,也让女娲之尸代替女娲行使世俗的领导权,领导女娲的后裔,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女娲之尸形成了女娲世系。女娲之尸就是女娲的转世灵童,这个灵童既具有女娲的神权,也具有女娲的首领权,就是传说中的“神女而帝者”。每个姓族都有自己的“神女而帝”者,她们共同源自女娲,所以女娲也是王母,即各姓族的女王之母。
祭祀女娲的活动中代表女娲的尸,也被称作尼,这就是姓族时期“尼崇拜”的内涵。说去说来,尼崇拜其实就是对生命之源——“祖”的祭祀。夏和夷,都源自尼崇拜,即先祖崇拜。在姓族时代以前,古人们也是知道“男女相交生人”的道理的,只是在姓族社会时期,被故意隐瞒了。因为姓族社会实行的是“群外繁殖”,本族的男女是禁止交合的,本族的男女只能与外族的男女进行交合,但产生的后代为本姓族所有,男性在本姓族是没有直系后代的,男性在本姓族的人口繁衍上没有作用。
大洪水来临,不少姓族被洪水毁灭,遗留的姓族被分割在各个被海水包围的陆洲上,女人们再要繁殖后代,不可能到其他的地方找其他的外姓族的男人,只能依靠本姓族的男人,这个时候就只能是本姓族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来完成繁殖人口的任务。女性繁殖不需要依靠本姓族男性的神话被大洪水所打破。这时期产生了伏羲女娲兄妹传人的传说。
女娲伏羲再传人类,实际说的就是幸存于海中之州的人类因为大洪水的逼迫,不得不重新回到群内繁殖的史实。重新回到群内繁殖,人们的害羞感开始还是十分强烈的,这才又产生了女娲为媒的传说。所以伏羲女娲兄妹传人的传说,是大洪水期间遗留在水中高地(州)之上的遗民重新回到群内繁殖之历史的真实写照。
我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很认真地探讨过这个问题。总之在大洪水之时和大洪水之前,家庭是女主单亲家庭,族群是女主之姓族。大洪水之时和大洪水之后,女主双亲家庭就诞生了。在家庭里,既有母亲,也有父亲,女性为主导;在群体里,女首领为帝,男首领为后,产生了新的帝后体制,但还是女性为主导;这时期的婚姻制度产生了,是“女婚男嫁”。在这个时期,对祖先的祭祀,才加入了男性祖。所以在祭祖时,女娲之祭祀配上了伏羲,伏羲成为了男性祖先的代表在祭祖中和女娲一起接受祭祀,形成了家庭中的女主双亲制和祭祀中的双祖制。
三、大洪水在人类组织化上的作用——形成女主双亲家庭和女主双首领制
大洪水时期形成的女主双亲制,为女权向男权的过渡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大洪水的人文作用——男性走上了历史舞台。
家庭中的女主双亲制和祭祀中的双祖制,演变成了社会中的女主双首领制,即社会的性质是女性社会,女性首领为帝,男性首领为后。
我这里所说的大洪水,是距今8000年开始,到距今6000年左右结束的一个洪水泛滥期。我称之为第二次大洪水。第二次大洪水,是与海浸一起发生的,最盛时期,华北平原、中原、江淮等,都是大海。这就是女娲伏羲兄妹传人的环境。
大洪水为男性走进家庭并在家庭取得了父亲的地位、间而取得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女权性质。在姓族社会晚期,由于姓族之间的战争频发,男性首领以军事首领——王的身份,最终突破了女权,才建立了男性主导的氏族社会。男性取得突破的基础,还是由男性在姓族社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权利确立的。
四、大洪水引起的组织制度上的南北分化
在我看来,伏羲女娲传说,只能形成于豫东鲁西。因为其他的地方,周边都有链接的山地,人们移居山地后,原始的女性为主的婚姻状态不会改变,每个群体周边都有其他的姓族存在,不需要重回到群内繁殖的时代,所以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的性质。特别是南方,两湖平原周边都是山区,而且山区是互相连接的,不会存在一个族群独处一个孤岛的环境。
大洪水中和大洪水之后,在祖的问题上,中国古老族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豫东鲁西形成了伏羲女娲再传人类的传说,在祭祀上形成了伏羲女娲双祖制度,在社会上形成了女主双王制,并由女主双王制过渡到男主双王制,最早产生了父系制度,率先进入氏族时代。在国家化时代,逐渐形成了男王体制。
这种推论,是有历史根据的。夏代最高统治者就不称“帝”,也不称“王”,而是活着时称“后”,死后称“帝”,这就是女性时代的“女帝男后”体制的遗迹。
中国的南方、西方、北方高地上,依然保持了女性社会性质,崇拜的是女娲。在国家化时代,女娲被各族群的女王制度取代,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男王制度的女王体制,被中原男王国家视作女儿国。
在中原男王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北部、西部和东部逐渐地被男王体制同化,女王体制最终仅存在于中国西南。
五、女王体制逐渐退出中国国家史
在很长的史前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南部女王体制与中国的北方的男王体制是并存的。这就是为什么南方在经济上比北方富足,但在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方面,南方的各个群体明显落后于北方的原因,也是南方的战争远不如北方的战争惨烈的原因。
女王体制逐渐被男王体制代替,在恩施地区也是有传说的。相传,在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今湖北长阳县夷水河畔)有赤黑两个洞穴,住着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名务相,其他四姓之子生于黑洞。五姓人家渔猎为生,没有首领,五姓之子共掷剑于一石洞,中者为首,巴氏之子独中,众子惊叹。又令各乘船,浮者为首,惟巴氏之子独浮,其余四子皆沉。于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务相为首领,称“廪君”。廪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今恩施)。盐阳住居着盐水女神。盐水女神告诉廪君,盐阳出鱼出盐,盐水女神要与廪君长守共享,当夜就要与廪君同宿。廪君不愿意。盐水女神变成虫子群飞,掩天蔽日十余日,廪君射杀了虫子,战胜了女神。于是廪君帅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夷城。
盐阳女神实际就是盐阳女儿国的女王,控制着井盐的生产。廪君到盐阳看中的不是女王,而是井盐。作为男权族群的首领的廪君,当然也不能接受女权族群的首领盐阳女王对婚姻的态度,起码廪君是绝不会愿意嫁入女权族群成为女王的附庸的,所以两种不同观念的人相遇在一起,是不会产生爱情的,最终是男王廪君杀死女王盐水女神,夺取了盐水女神的领地和井盐,把女王国变成了男王国。
到现代,在西南也可以找到女儿国的遗迹,如摩梭族。
在中华文明中,“姓”是女权时代的印记,“氏”是对男权时代的印记。
中国的女王体制,随着大西南人口的西迁,被带到了西方。
传说中的“妖”,实际也是男性时代对依然保持女性社会习俗的族群的女人的称谓。这些“妖”保持了与他族男性野合的性交习惯,她们找男人交合无非是为了繁殖后代。但她们的这种繁殖习惯不被男性社会所容纳,被视作是“迷惑男人”,被男性社会所排斥。
六、天庭:西王母、东王公在江汉地区的对立
玉帝和王母本来不是夫妻,他们成为夫妻是统一天庭的需要。在楚系神话中,有东皇太一和西王母两位天帝,东皇太一管东边一片天,西王母管西边一片天。东皇太一是男性,西王母是女性。在神话的起始阶段这两个天帝是对立的,反应的就是姓族社会晚期女权和男权并立和竞争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玉帝还没有成为天帝。
王母的本意就是王之母,这个王之母应该是“女王之母”。那么“女王之母”是谁呢?就是女娲。所以王母是女性为王的时代由女娲演变出来的天神大帝。
东皇太一是谁呢?是新崛起的男性的代表。江汉地区崛起的著名男性,就是神农氏。神农氏为地皇,崛起时可能处汉江东岸,所以为“东皇太一”。
通过一系列的竞争之后,女性族群去鄂西建立女儿国去了,而男性族群留在江汉建立了男王国。这可能就是西王母和东皇太一的来历。
从传说看,神农氏是第一个被称为“天子”的人,神农氏建立政权的地方就是天庭,所以原始的天庭就是江汉平原。汉江把江汉平原一分为二,也正好与天象对应。
神农氏崛起的时间,是在大洪水之后,大概距今6000年到5900年。从时间上看,神农氏正好承接豫东鲁西南的伏羲氏。
神农氏时期,神农的中心在江汉,湖南和中原是神农氏的附属地。
玉帝来自黄帝。黄帝是黄人之帝。黄人是“佩玉之人”,黄就是璜,璜是玉的总称或原始称谓,所以黄就是玉,玉帝的原型就是黄帝。黄帝代神农为天子,以后的天帝就被黄帝替代了。
黄帝成为天帝,是颛顼大帝“绝天地通”的宗教改革的结果,对于这段历史,我说过多次了。玉帝和西王母成为夫妻,也是原始宗教与中国统一相适应的结果。
从在高庙祭祀神州和在江汉设立天庭,可以看到中国原始宗教的神道设教的原始逻辑。
从考古结果看,江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城明显分成东北和西南两个集团,这正好印证了东神农西王母在江汉地区的对立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