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丁艳华/秋回范家门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秋回范家门

丁艳华

    站在范家门的城楼下,迎面看到玉米拼接的朵朵五星被红色的辣椒热情地拥抱着,如飞扬的旗帜招展在我们眼前。

   视觉的冲击让每个人热血饱涨如被唤醒的溪流快活地流淌着,奔涌在每一寸泥土和草丛间,很快速度产生了激情和温度,使山的肢体有了暖意,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明快起来。上山的公路两侧,玉米一鞭鞭挂在树上,籽粒饱满颜色金澄澄的,阳光吸收了青山的灵秀亮出来的光格外温煦舒适,打在红辣椒和金色的玉米还有所有人身上,那一刻整颗心安静下来,期待着迈入上山小径。沿途的疏篱菜园,丰收后裸露的土地,不正是我们寻觅的家园吗?难怪范家门的当家人对我们说,欢迎回到范家门。没错,我们回来了。秋天从四面八方从乡村田野从天南海北也回到这里,它俯下身体拥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轻轻卸下满树的核桃,送走了辣椒和玉米,随我们一起徜徉在绿意遍布的漫坡上。

   范家门的秋天和别处的秋天又是不同的,虽然是景区,却保留了大部分的土地,没有多少人为的绿化和改造。也有一些景点项目,如山与山之间的玻璃栈道,方便下山又能带给人乐趣的滑道,有水的地方设有喊泉。秋天亮丽的阳光,让喊出来的水柱高高飚起又倾斜落下,入水的那一刻有五彩的虹闪现在眼前,明媚地一笑瞬间又消失了,让人怅怅地不忍离去,期待着下一个喊泉的人用更高的分贝,喊出更高的水柱,让彩虹出现的时间久一些。

   喊泉的水柱一跃而起时,迎面石壁上突然开了扇窄窄的门脸,门头镌刻着“来龙洞”三个大字,原来是处清幽洞府。来龙洞是天然的溶洞,里面的岩层相互套叠在一起,中心地带可以看到五层溶洞套叠,默默纪录着亿万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五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因为石灰岩与地下水长期溶蚀,经过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形成了溶沟、溶槽、地下空洞。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一,被侵蚀的程度也不相同,逐渐被分割成千姿百态,景观奇异的溶洞。

   来龙洞里的景观,从冰河世纪开始,看整个水月洞天,穿过龙宫,登上天涯海阁。再次走出洞口的时候,恍然以为置身世外,直到暖阳迎来,白光铺路,才脚踏着石径,步下尘寰。

   出了来龙洞接着上山,是范家门村专门为游客开辟出的一条旅游专线,有玻璃栈道,还有供游人休息的场所。四周视野开阔,树林间夹杂着丛丛灌木,低的依傍在山脚下,高的置身于山坡山。这里的山让人如此亲切,既满足了生在平原的人的好奇,也滋养了对于故乡的焦渴。这里的一草一木,长在此处也长在故乡的土地上,这里的垦田耕种,播下的也应是所有人丰收的希望。

  绕过一间茶水供应点,在屋脊背后,盛开着一片格桑花。我以为这种花只有在西藏海拔高些的山上才会有。同行的老师说,格桑花又叫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指的是花。也有人说它是所有具备顽强生命力的野花的泛指。

  眼前看起来熟悉又新鲜的花朵,带着异域的风情,幽居在山顶上,有别于生长在这里的其它开花的植物,看起来又是融洽的,被呵护被关照着。这里的草木和庄稼为它留出最丰渥的土地,这里的原住民从不吝啬自己的劳动细心浇水施肥,助它成长。

  沿着格桑花花圃走下山去,一条曲径引领我们走向幽深的原始森林。山上的核桃树刚过了采摘的季节,满枝的树叶依然郁郁葱葱,在所经之处林林总总不计其数,猜不出这山里面长了多少棵核桃树。听范家门村的当家人范占标先生说,今年打下来的核桃,都送给游客了。在山里面,曲径如细弱的断枝,行人若小小的草棵。核桃树却高大挺拔,四野皆是,数不胜数。如果将打下来的核桃堆在一起,应该像座小山吧。将一座小山送给来这里的游客,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看来,范家门村这个从农业衍生到旅游业的集体,在打造长远愿景的时候,想到要给人一个家的感觉,一个建在土地上的家,一个种在土地上的家。

   不知不觉中,我们又回到出发的地方,在山脚下的一个场院里,其实也不算山脚下,范家门是登封市海拔最高的村。开车要上一段山路,才能到这个村子里来,第一次过来的人,还以为要去桃源呢。到了山上之后,还要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行走,这种神秘的野趣平添了游客的好奇心。起起伏伏之间并不险峻,不见陡崖峭壁,多是菜地斜坡,疏林里光线斜织,腐草落叶沙沙有声,引人要过去一探究竟。

   此时,在场院里,收获来的南瓜玉米摆放在一起,看起来造型美观。很多城里来的女士们争先欢喜地跑过去,抱抱大南瓜,亲亲黄玉米,仿佛是自家亲种的,脸上堆满了丰收的喜庆。临走还不忘在那里拍照留念。她们上一次拍照还是在漂亮的餐厅里端着美食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也有人刚刚去了人工打造的海洋乐园,在椰林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舒适的角度,留下难忘的回忆。现在,她们回家了,如儿时一样嬉戏打闹,置身于丰收的玉米南瓜之间,每一张合影留念都是自然舒适的。那些在摄影杂志上看到的封面照也不过如此吧。金秋艳阳,有蓝天和山林做背景,大山孕育的女人们细条条的杨柳婀娜,丰腴腴的脂圆玉润,笑脸挤在一起,镜头定格下来,也永远地留在我们心头。

   这里刚刚过了一年一度的丰收节,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已经搬迁到方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为了这个节日他们特意回来欢聚在一起。我们也希望参加到丰收节这天的活动中去,想到那种庆祝丰收的场面,每个人扬着眉欢眼笑,相互说着祝福的话,平时不怎么唱歌的人也能吼出两嗓子,高寿的人也在人群里笑得合不拢嘴,他目睹了一场盛世的到来,忍不住从心底发出幸福的笑声。

  这样的仪式,是我们的一次回归,一次告别土地后的回归。在场院里停留很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前面还有一条通向对面山坡的小路,核桃树筛下斑驳的光线,依稀有座老房子,白墙木门,老锁生锈。房子的主人早已搬走,我在门前拍照,摸着岁月的门板,仿佛触摸到故事的脉络,眼前的老房子在我们身后越发神秘起来。这样的房舍零落地洒在山坡上,很快又被树影遮盖,被我们遗留在了身后。

  走马观花,路不知不觉走了一程又一程,再向前走,已是中午就餐的农家乐。高处盖着亭子,亭下有圆桌木椅,原是客人等餐的地方。在亭子里再看来路,依然有人走上来,看起来十分辛苦的样子。其实,也算不上辛苦。主要是亭子盖得巧,位置居高临下,一进了亭子,马上有了优越感,坐下来再喝上一杯清茶,竟有种芸芸众生的感觉。

   山里的饮食取材于山中,无论瓜果蔬菜,还是猪羊鸡鸭,味道十分鲜美可口,就连拌菜的醋也是山里的柿子酿成的,味道果然和超市买的醋大不一样,吃起来还以为是蔬菜本身的味道。住在山里的人是富裕的,也许等到傍晚后,人去山空,守护在这里的人难免寂寞起来,他们能够拥有整座山的资源,又令多少位居繁华的人羡慕不已。人生常常在两端之中,得而望失,失而望得。

   爬山的乐趣,并不仅仅为了到达山顶,很多人为了登上高峰,却没有留意山林的野趣。特别是在范家门,山石起起伏伏的,游玩的路线也是迂回曲折的,山起处环视乡村野景,自然有一番心旷神怡,山伏时曲径通幽,引人踩着初落的残叶,走下台阶,在周围树木的拥护下,一棵千年核桃树跃入眼帘。灰褐色的树干,年轮已如沟壑,走势苍劲,树冠俨然遮风避雨的屋顶,将核桃王和周围的子子孙孙们隔开了。这山里只有一棵千年核桃树,能够观瞻到它的风采,在它身边停留片刻,感受到了神奇的缘分,山水相逢,千年可遇。

   离开核桃王,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原妇女主任李玉兰的家,她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身材娇小玲珑,说话铿锵有力,依然能看出当妇女主任时的泼辣干练。一圈低矮的围墙,院子里铺一层大小不均的石子,晾晒着满地的山核桃。闻到人语,老人家一身深色衣装,笑盈盈走出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核桃。大家围在李大娘身边,你一句我一句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我们不是李大娘接待的第一拨客人,她饱满爽朗的声音,在大山小小的角落,时常响起。这里有她太多美好的回忆,以致不愿同儿女一起搬到山下配套设施更完善的小区里生活。房间里光线不好,模糊看到堆放着几袋子粮食,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杂物,如果不是特殊的感情,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大山深处。从李大娘的脸上丝毫看不出常年住在这里的枯燥,她眼神活泛,声音响亮。保持着对现任村干部工作的配合及支持,不忘发挥余热,热情招待每一位路过这里的游客,举手投足间像一位具备远见卓识的智者。临走,反倒因为从李大娘身上获得了积极乐观的精神食粮,总觉得亏欠老人些什么。下次来,我应该给老人带些什么呢?下次来能不能再次找到这个小小的村落?

   到了离开的时候,我总觉得像回了一次家,见到了家乡的草木,家乡的泥土,还有家乡的老妈妈。她伫立在老院儿门前,目送我们离开,脚下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也是我们长大的地方。一路上,突然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仿佛还是一个离不开妈妈的孩子。而我们的家已经被远远抛在身后,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期待常常回到一个叫“家”的地方,那就是范家门了。

河南文学杂志作者文库之

《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

由本刊策划的《关于加入中国作协那点事》7月14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阅读过万,在读者引起强烈反响。

应众多读者要求,杂志社决定以《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为题征稿,将写作者撰写的关于加入各级作协的经历。先在河南文学杂志纸媒和公众平台陆续刊登,最后结集出版。欢迎各位作家朋友直抒胸臆,不吝赐稿!愿《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一书中能够有您的大作出现!

征文要求:来稿3000字以内。

截稿日期:2019年10月30日。

投稿时请注明“加入作协那点亊儿”征稿字样,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及彩色高像素生活照。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丁艳华,笔名丁丁。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发表在《奔流》《满族文学》《洛阳晚报》《河南诗人》以及各类网络平台逾百万字。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山村薄壳核桃

    岑春徽/摄 下村到农户家搞扶贫工作,见屋前有一棵核桃树,挂满果,顺便问一下主人家,说这棵核桃树每年卖核桃果收入近千元.

  • 【望安山文学】张永智|| 午夜的乡村(散文)

    午夜的乡村 作者:张永智     主编:非   鱼        浅蓝色的天空,星星点点.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圆圆的,明亮而皎洁.凉风阵阵,吹动树叶哗哗作响.绿树的叶子像波涛汹涌的潮水,左右摇摆,像要挣 ...

  • 刘泉锋丨家有四亩地

    村口有块地,整四亩,是我们全家人的口粮地.早年在家务农时,几乎每天都往这几亩地里跑,那光景全指望着它.干着活,累了,就直腰拄锄,放目远瞧南边远处的小秦岭,看那山上一道又一道闪着银光的细流,吮吸着从那边 ...

  • 【散文】陈占超/秋遇范家门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秋遇范家门 陈占超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高气爽.立秋刚过去,我受朋友之邀前去登封市唐庄镇范家门村观摩山村老家旅游项目进 ...

  • 【散文】丁艳华/半部西游阿婆寨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半部西游阿婆寨 丁艳华 不管你信不信,此刻我就站在大雷音寺下.屋脊上金色的琉璃瓦在眼前铺展开来,两翼悬空意欲接通来自凌霄的佳传,悬檐微微走起形成 ...

  • 专家论坛|丁艳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的临床研究

    HBV感染为世界性的流行,不同地区感染的流行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据WHO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占全部人口的3.5%,其中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的HBV感染率分别高达6.2% ...

  • 牛俊奇&丁艳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文章

    近日,消化系统方面权威杂志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1区,IF:7.5)收录了肝胆胰内科牛俊奇教授.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丁艳华教授团队题为&qu ...

  • 【散文】孙勇/范家门,嵩山的馈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范家门,嵩山的馈赠· 孙勇 知道范家门村,缘于省散文学会王剑冰会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范家门的"妆容&quo ...

  • 【散文】欧阳文权/范家门,醉在最美的时光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范家门,醉在最美的时光里 欧阳文权 嵩山少林早已闻名天下,而位于嵩山峻极峰东侧的范家门,一个被称为龙眼之上的小山村,一个远离喧嚣.朴素宁静的小山村,曾 ...

  • 【散文】郭朝军/范家门,山顶上的村庄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范家门, 山顶上的村庄 郭朝军 01 范家门的"门"其实叫"mar",门里面还有一个"外" ...

  • 【赛诗会第1278期】冯光远 段春梅 崔坤军 张 蜀 吴 刚 贺秋刚 季国兴 渤海钢钉 丁加华等

    【赛诗会第1278期】冯光远 段春梅 崔坤军 张 蜀 吴&#160;刚 贺秋刚 季国兴 渤海钢钉 丁加华等

  • 散文天地|唐艳华:那一株苦楝树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孝感文学 时光煮文字,文字暖人生 那一株苦楝树 □唐艳华 朋友老冯说:"有一位朋友看了<飞廉的村庄>,不远千里自沪来鄂,想要看看飞廉和他的村庄,谁知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