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科概述
咽喉科概述
古人谓:“人之一身,百症皆可致危,独咽喉之症,为危中之危,不烦黍间毙可位俟,虽近良医之门,旋发旋治,犹恨晚矣。”所以,古人保护咽喉,像保护其它器官一样,尤为重视。咽喉,位居方寸之地,是生命活动中的一个要冲,既是饮食气息出入之门户,又是贼邪入内之关。若是咽喉失和,以致诸病丛生,危害极大。咽喉疾病多属急性热病范畴,起病急,发展迅速,故有“走马观喉风”一说。临床诊治,生死易如反掌,成败决于顷刻,不可不慎!
中医咽喉的概念与西医的咽喉定义不同。现代医学认为,咽是个上宽下窄的腔隙,是连接口腔到食管,鼻腔到喉腔的共同通道,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相交叉的部分。以软腭和会厌上缘为界限,可分为口咽、鼻咽、喉咽三部分。口咽是位于软腭平面以下和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的咽腔,鼻咽是位于中颅窝的底部,鼻腔后方及软腭之上,喉咽的上界为会厌上缘平面,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但在临床上一般所说的咽部,单指口咽部,而喉部是指喉咽部。中医认为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的要冲。咽位置在后,接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连于气道,通于肺脏,为肺之系。古代医家对于咽喉各部分功用的论述有很多,如“咽喉者,水谷之道,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另外,还有关于悬壅垂、会厌、及颃颡等的论述,颃颡即鼻咽部。另外,古人对咽喉的大小、长度、重量也有一定的认识,如:“咽喉并行,均长一尺六寸,咽重六两,喉凡七节,重十二两。”虽不十分准确,但与现代解剖学上所记载的基本接近。历代医家对咽喉的定义很不明确,有的以咽包括了现今的口咽与喉咽,有的把咽、喉统称为喉,但在给疾病的命名上,多用“喉”概括咽喉和喉咙这两个喉的意思,所以,在以后所学的各篇中,可以发现,病名中没有“咽”这个名词。
一、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一)与脏腑的关系
咽喉虽居方寸之地,却位在五脏之上,内连脏腑,为饮食气息出入之门户,后天营养精微传输之通道,故与脏腑关系密切。咽喉发病,每多伴有脏腑之证候,同样,五脏六腑之病变,也多引起咽喉为患。它们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文献记载和临床体会,咽喉与肺、脾、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l肺 肺主气,上接于喉,开窍于鼻,三者密切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活动。肺主呼吸之功,取决于喉关的通畅与否,通畅则和,失畅则病。而喉咙的正常发音,又有赖于肺气的清宣,二者互相依赖。若喉关失畅,则气息出入受阻,必然影响肺之正常功能,而出现咳喘,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若肺气虚弱或肺经热盛等原因,又能影响咽喉的功能,出现声音嘶哑、疼痛等症状,故前人把二者的关系归纳为“咽喉为声音之器,肺为声音之户”。
l胃 咽为饮食出入之道,归胃所主,胃为纳食之腑,咽为纳食之关,关系密切,《重楼玉钥》云:“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说明胃之受纳,必赖咽关之通畅,若咽喉失和,必会影响胃的正常受纳,出现饥饿而不能食的局面,同样,因胃功能失常累及咽喉者也很多,如胃热炽盛,上灼咽喉,而致咽喉红肿疼痛等,临床上所见的咽喉病症,多因胃热引起。
l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正因为脾胃之间的一阴一阳,一运一纳,一出一入,相辅相成,才能发生受纳水谷,摄取精微,益气生血,滋养脏腑百脉的作用。咽喉也不例外。胃纳脾运,必须先由咽而入,而咽的滋养又必须依赖于脾胃的腐熟水谷和输布精微。在临床上,,脾胃的病理变化容易引起咽喉失和,出现一系列症状,以实热证为多,也有因脾虚生湿引起的,故《诸病源候论》说:“喉咙者,脾胃之候也”一说。
l 肾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脏一方面储藏五脏六腑之精气,一方面又应五脏六腑的需要将精气输出,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肾脏功能正常,咽喉得到濡养而健旺,就不易为邪毒侵犯或滞留,若肾精气亏损,或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为肾阳虚,虚阳上越,都可伤及咽喉而为病。
l肝 足厥阴肝经,循咽喉之后上入颃颡,肝之经气直达咽喉,故临床上,常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上迫咽喉,或肝郁化火,气血凝滞于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