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丨对不起,李安新片我只能给及格分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看的是Reald 3D,没有看出多少技术力量,运动画面还是晃得不舒服,以李安的底蕴拍这样一个小品,游刃有余,台词超级密集,中文字幕错别字多,剪辑略为笨拙,前半段平淡,到球场渐入佳境,后摇气息的音乐响起,被触到了;乔·阿尔文是好演员,基本功很扎实,英国口音很舒服,恍惚如梦游的出神很到位,跟着他的境况焦躁了一场,出影院心情还很糟糕,该加分,终于能理解退伍士兵的战争创伤、反社会人格了。

不过,按照安叔的一贯水准,这个精致小品和安叔自己的作品相比,还是只能给及格分(比起大陆导演当然是80分以上)。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无法实现120帧播放的情况下,估计跟多人的观影感受和我差不多。也许是期待太高吧,拿期待“少年派”的心情期待“比利.林恩”,事实是,作为好莱坞特色产品,这部电影的卖点,除了120帧高画质,内容上并没有突出的商业上的行销点了。看了一下,这几天的票房就不容乐观。

电影语言革命是个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战后起来这批“世无第二”的大师逐一去世之后,准大师和二流大师,都在挣扎期磨合期,尤其是到数码时代普遍焦虑了。不管欧洲“三大”影展,还是好莱坞,“50后”导演这批人成长以来,基本上每个人的试听语言、叙事模板,都可以从前辈那里找到模板,所以大家会觉得金棕榈、奥斯卡含金量大不如前了。安叔勇气可嘉,吃了螃蟹,不过这部片子,估计远不及《阿凡达》那么惊世骇俗,狂收票房。

技术这个事情有多重要呢,我想只要电影还讲故事,去拍人,高帧、高分辨不能玩出多大花样,跟低保真画质一样,太清晰明亮的纤毫毕现也是失真,胶片的感光度、影调、清晰度、明暗渐变,最舒服,接近裸眼体验的。电影要革新,从拍式模式入手多好,比如世界各地年轻人无需见面,坐电脑前沟通,每人去拍一段,合起来是一部好电影,多美。

不过讲真,李安是一流情绪营造高手,比利·林恩焦躁走神,强烈不适,在特写里面部表情层次鲜明,有一种失重感,而B班多次遭调侃,尤其后场工作人员三次挑衅,情绪一次次压抑,观众会有拔枪杀死这群王八犊子算了的反社会冲动,克制很好;像《制造伍德斯托克》帐篷“嗨飞”色彩斑斓灵魂出窍的虚脱,《断背山》的旧衬衫、明信片。不需煽情渲染,点到为止,观众马上被击中。

战场回来的大兵,身心创伤,情绪焦躁,积攒了一肚子超强气压,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前线培养的单一逻辑适应不了复杂世俗社会,常被人看为傻、笨、蠢,一旦得不到尊重和疏导,在战场杀敌人和回家乡杀国民只有一线之隔,很多越战电影早就讲过类似问题,史泰龙的兰博即一例,《比利·林恩》里的小伙子也是一群不安的病人,李安抑制了他们的爆发。

有人说这是讲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不必太苛求,一两天时间内的故事,恍如梦境抓拿不住,不断切换的时间轴,整体情绪像一个意识流小说,而家国与爱情、战场与社会、个人与大体,千头万绪的走神,比利·林恩失魂落魄的心路可以玩出各种风味,安叔完全能拍得更好的。

有时会想,互联网直播+高清数码时代,未来还需要电影吗?英剧《黑镜》看了没,每个人眼睛装上一个摄像头,每个人的一生就是电影,随时随地纪录,随时随地可以观看,比如你想看你初恋、爱人和谁啪啪啪了,提出他/她的文件一看,就OK,比什么电影都电影,不过从伦理上是有些吓人的。

关于电影革命,也许我更期待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90后表现,他们会掀起一次新浪潮吗?不急慢慢来。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你十分钟时光倒流,读我一篇小文春风不留。

请搜索“swqx2015”,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关注内陆飞鱼的公众号。

赏味期限

微信号:swqx20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