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里收藏了一方墓志,为何和千里之...

上海博物馆里收藏了一方墓志,为何和千里之外的洛阳一座小山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这方墓志全名叫《魏使持节骠骑将军冀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安乐王墓志铭》,因为这位安乐王名叫元诠,故而人们又习惯性称为“元诠墓志”。
元诠墓志出土于洛阳北郊的邙山,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座元诠墓是离我家最近的确定身份的古墓,我的访古故事就从它开始讲述。
为什么说元诠墓是离我家最近的“确定身份”的古墓呢?其实严格来说离我家最近的是两座无名魏墓,元诠墓在它们东面,一字排列,但由于这两座最近的古墓至今没有确定身份,只能从已经确定身份的三号墓元诠墓开始讲。
在我家东面几百米处的邙山岭上,有三座东西排列的古墓,西边的一号无名墓冢最大,中间的二号无名墓冢其次,东边的三号墓冢(元诠墓)最小,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
这三座古墓都已被盗,幸运的是三号墓被盗的情况被人记载了下来,明确说当时出土了北魏安乐王元诠墓志铭,根据这条线索前几年当地文物部门在三号墓前立了安乐王元诠墓碑。
遗憾的是另外两座古墓至今没能确定身份,只能称其为一号、二号墓了。
安乐王元诠是孝文帝元宏的堂兄弟,他爹安乐厉王拓跋长乐因为谋逆被孝文帝处死,当时元诠才三岁,拓跋长乐死后,孝文帝没有株连他的家人,让元诠袭封安乐王爵位。
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元诠曾奉命回平城迎接太庙神主。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病死于南征途中,太子即位,是为宣武帝。元诠被外放凉州刺史,结果这小子不吸取老爹的教训,又在凉州胡作非为,横征暴敛,贪污受贿。朝廷一看,赶紧换人吧,把他调到定州,他老爹翻船的地方当刺史,让他反思反思。
元诠到定州不久,便赶上了京兆王元愉(宣武帝的弟弟)在信都(今河北冀州)举兵作乱,元诠第一时间向朝廷汇报,并带兵平叛,生擒元愉,以首告之功封尚书左仆射。
后来元诠调回洛阳,不久病逝于家中,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元鉴袭封安乐王,河北爆发葛荣起义,朝廷派元鉴镇压,元鉴连吃败仗,索性投降了葛荣。
朝廷大怒,派大军围剿斩杀元鉴,废除了他的元氏宗亲资格,一直到孝庄帝时才恢复。元鉴死后,他的弟弟元斌之从葛荣阵营逃回洛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被封颍川王。
北魏分裂后,元斌之先逃往江南,后又西入长安投西魏去了,最终老死关中,如此一来埋葬在洛阳的只有元诠孤零零一人。
这么说,西边两座无名墓冢就不可能是他的子孙了,那到底会是什么人呢?翻遍了郭老先生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都找不到一点线索,成了永远的遗憾。#我的访古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