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诗歌点评
三千里外的乡愁
你就像生了一场大病
深凝的夜色、撕扯着田地林梢
在辗转中,不住地咳、咳
零点时刻,半瓶老酒,一个人的
残梦,躲在二手电脑里的问候
梦——在一间阁楼里四散、游走
停滞在半空中的月,斜睨在
六楼的窗棂上,杂乱的纸堆中
缀满了故乡、故乡的呢喃
半空中的月,携着夜幕和清辉
又折回到三千里外的村落
裹在他乡深处的乡情
就着大片大片的夜空和愁
在病了的夜色下,向着村庄踱去
光鲜的衣裳,风尘仆仆的鞋帮
或轻或重的行囊就像丰歉的庄稼
踱进清冷的檐下,传来父亲
咳出的思念,母亲的叨念
祖母已没多少时日的期盼
传来儿子残缺的童年
牵情,是一阵又一阵撕心裂肺的疼
是故乡和他乡在咳个不停
是不可愈合的痛。我煎服了的
当归能否痊愈来自三千里外的疾病
李云雷点评:乡愁是挥之不去的病症,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主人公的具体生活形态,“零点时刻,半瓶老酒,一个人的/残梦,躲在二手电脑里的问候”,此时此地的状态与对故乡的怀念、想象交织在一起,忽而在此,忽而在彼,“牵情,是一阵又一阵撕心裂肺的疼”,诗歌开头写的是“你”,最后又以“我”的视角收尾,有反转,有重叠,有将乡愁客观化而不可得的无奈,“三千里”,在标题与诗歌中三次出现,这是一个遥远的距离,也是“不可愈合的痛”。
小区清洁工
他们丈量着小区的马路
风吹、雨淋、日晒
每天,一扫把一扫把地来回奔走
在我眸子间,定格成一道健康的底色
一顶草帽,一把扫帚,一幅弯腰的姿势
多像匍匐在草稿上,歪歪斜斜的文字
而小区的马路,如同一张摊开的白纸
手中的扫帚俨然变作一块橡皮
在擦拭遗落在纸面上的污垢油渍
擦去随手丢弃的纸屑,塑料袋,落叶
擦去一些坏的习气和漠然的眼神
窸窸窣窣的,扫来清脆的鸟鸣
扫来整洁的路面,扫来饭碗里的柴米油盐
他们一直生活在低处
体内的明天不再健康,就像我的母亲
用沉默、卑微、劳作的姿势
为城市的最小单元
竖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新工人诗歌”选编原载《天涯》杂志2014年2月
李云雷点评:小区清洁工在城市里常见,但很少有人关注他们,更少有人将他们写入诗中,但作者却独具只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感,“一顶草帽,一把扫帚,一幅弯腰的姿势 /多像匍匐在草稿上,歪歪斜斜的文字”,在作者眼中,他们的劳动是美的,也是有价值、有尊严的,“窸窸窣窣的,扫来清脆的鸟鸣/扫来整洁的路面,扫来饭碗里的柴米油盐”,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值得尊重,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他们还有一份体贴与亲近,“他们一直生活在低处/体内的明天不再健康,就像我的母亲”,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感贴近,可以说是阶级认同在个人意识上的自觉,也是对劳动者的赞美。
李云雷,评论家,山东冠县人。1998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东西语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5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主任、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等奖项。
木器店·箍桶
一棵树需要走多久,才能
走入你的手中
一段光阴需要打磨多久
才能打磨成一个弧度
在水北街的木器店,箍桶
老木匠目不转睛,不关心外面的脚步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用一双被时光磨砺了八十年的大手
来完成一棵树的剧烈进程
一只木桶需要站立多久,才能还原
一棵树的最初。斧、凿、刨、锯
钉子的尖锐扎入体内,汗渍浸渗
树的年轮被一一拆解,木质纹理
被一段光阴抚摸良久
削板、钻孔、拼接、套箍
熟稔了一道道工序,民间的手艺尚在
老木匠用土法计算圆周率
在我抬脚之时,似乎抬了抬头
然后又专注在他的方圆中
刊于2013年1月25日《浙江日报》“风雅颂”
张德强点评:“麦秸的诗反映了打工一族的漂泊生涯、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诗中有对故乡的眷恋,对第二故乡的赞美,表达对社会底层和草根人物的极大关注。他的语言既有北方汉子的淳朴宽厚,也不乏江南才子的秀丽儒雅,而且还在不断进步中。'一只木桶需要站立多久,才能还原/一棵树的最初//一段光阴需要打磨多久/才能打磨成一个弧度……’他的诗歌《木器店·箍桶》很有哲理,让人回味。”
张德强,笔名强弓、晓彰。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1969年赴绍兴郊区插队务农。后历任绍兴县广播放大站编播员,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室编辑、主任,编审。浙江省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诗创委主任。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梦中的金蔷薇》、《心是敏感的风铃》、《幻美诱惑》、《时间的姿势》等,发表诗作达1000余首。诗集《密密的小树林》(合作)、《美丽的年龄》、《飘柔的情思》均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有近百首诗入选《青年诗选》、《当代大学生诗选》、《九十年代诗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等。
零点的雨水
零点的雨水沿着萧甬线奔跑
它们像一群奔跑的孩子
向未知的方向奔去
零点的雨水在水果店前站立
立交桥下的小贩揣着皖北方言和路人交谈
被积压的陕西苹果,湖南橘子
面对生活的重重挤压,迎接城市的手挑选
浸满湿气的夜晚
一个外乡人用手臂抹去了疲倦
雨水让这个多水的城市失眠
那一排排密实的女贞,一字相连
用紧挨一起的体温取暖
零点的雨水顶着巨大的、漆黑的铁
压制所有的光,路灯和橱窗
一群奔跑的孩子屈身厚实的铁皮内
把前方的热望,一公里一公里扛在肩上
脚步疏远,一个外乡人身陷疲倦
在零点的雨水里跌入睡眠
寄宿的梦在沉寂中,一寸寸浮出水面
《诗歌月刊》2013年第四期,入选《2013年中国诗歌精选》
边建松点评: 我很喜欢这首诗歌,喜欢这首诗歌的“及物”,喜欢作者把自己还原成为一个物体,陕西苹果或者湖南橘子,或者女贞子,路灯和橱窗,甚至还原成为一滴滴暗夜零点还在击打火车车顶的雨水。其实,我是喜欢作者对生活平视的态度,一种对生活朴素的感知,麦秸仅仅打开了眼睛,就打开了诗歌写作的大门,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扎实的生,扎实的活,扎实的感受,才能扎实的写。
边建松:浙江诸暨人。现任教于诸暨草塔中学。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作协理事、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曾就读于上海师大研究生班,获诸暨优秀教师称号,绍兴新教材培训语文学科主讲专家。
麦秸 原名陈向炜,陕西富平人。浙江省作协会员,越城区作协副主席,《打工诗歌》编委会成员。有诗作发表于《星星》《北京文学》、《天涯》《诗歌月刊》《延安文学》《打工文学》等刊物,绍兴市“首届十佳新绍兴人”。诗集《给我一个地址》获第二届益民文学奖,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个人名录入选《越中名人谱》。诗集《来去之间》入围第25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