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对生命的探究
文丨徘徊 · 主播丨涂山
艺术是人的天性,哪怕是还不识字时,人就已经有了对美丑的辨别和取向,甚至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也是艺术的一种体现。
艺术是对生活的记录,是观察后的情感传达,是思索后的精神输出,更是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的苦难、生命的挑战等等问题的探讨。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充满了创造性和思考性,它是对生命的探究。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
内观——探索人性
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文字、绘画、雕刻等等,而“人”就是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表现主题之一。
从古老的《论语》,到诗词歌赋,再到如今的话剧小说,都充斥着对人性的思考。
它更像是一种方法论,观己窥人。
探究人性,折射到自己身上,反省自己,约束己身,同时辨别他人身上的性格特点,做出社交选择或者社交应对。亦或只是为了阐述一种情况的来源,它存在的合理性,开拓思维,增强人的包容性。
也可能是一种自辩,当自己不被他人理解时,又不善言辞,只能借由艺术传达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告白,也是一种善意的示好,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偶尔也作为对人性的讽刺。《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讽刺吝啬的经典。《羊脂球》讽刺的虚伪,《骆驼祥子》讽刺的封建愚昧,《呐喊》中讽刺的麻木,都是艺术家对人性的剖析,对丑恶一面展现出来的不满。
它是,人类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
外察——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艺术内容的另一大主题,即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
外察的时候,它更像是世界观,是创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思考的延伸。
中国的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春花秋月、梅兰竹菊,或是表达人对于自然的渺小,或是抒发群体中个体的雄心壮志,或是记录这世间的人生百态。
西方则更喜欢用写实的手法记录当下,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便是千言万语尽在画中,底层人民的苦难、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心情,即使隔着千年,欣赏者也能够透过画作,发现创作者当下的创作意图,了解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一些夸张的志怪小说、神话故事,则是提醒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也是会报复的,资源并非取之不竭。
古罗马斗兽场的遗址,揭示的是封建时期,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既是一种过往的证明,也是解释今天的文明为何而来,过去的历史因何而败,警惕后人不能重蹈覆辙。
还是对社会和自然的科学探索。古人观星揽月,总结大自然的规律,通过儿歌、绕口令等形式传播生活经验,使得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够依靠智慧生存发展。
达芬奇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画家,更是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通晓数学、天文、物理,喜爱观察人与大自然,知识渊博,将自己的感触和困惑喧嚣于纸上。有温度的灵魂,才能格外的打动人。
被叫做疯子与天才一线之隔的达利,也曾经沉迷科学,受到原子弹的冲击,创作出粒子风格的表现形式。
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更是生活、人文、社会、自然,甚至是科学的映射。
回归人文
可见不论是内观,还是外察,人都是艺术的核心。
便是郑板桥画竹子,也是先观察竹子,做到脑中有竹,然后再将心中之竹画出来。他的画中没有人,只有竹,可是你能说这竹子跟人没有关系吗?那万千的竹子,为何偏偏这一从如此不同,被画了出来,因为它是人的心之所向和心之所选。
这就是创作的最终意图。不管选材角度如何,也不管创作手法哪个,能够打动人心的,必然在于它传达出的“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也是艺术最终的评判标准。所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
真情实感
艺术最怕的就是悬浮。即便是抽象画、意识流、超现实主义、解构意识,传达的核心也都是真实的情感,或者是真实的现象。
艺术的核心一定是落地,所以才能够被人所欣赏,不然就会成为孤芳自赏。
达利用融化的笔法,传达记忆的永恒。周星驰用解构主义,重新定义电影中美丑的含义,一种是外在的丑,一种是社会百态的丑。梵高的向日葵,用抽象的笔触,表现出张扬的韵律感和生命力。他们的创作手法都不日常,可是他们的作品却能够引发共鸣。这就是因为他们表达的内核是生活,是你我他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曾闪过的想法和情感。
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内核,暗喻只剩暗没有喻,反讽只剩反没有讽,只剩一片苍白。
因为热爱,会想要宣扬它的美好,因为憎恶,才想要讽刺。也只有真挚的情感会成为经久不衰的驱动力。
热衷观察
生活是最不公平的存在,它有财富差距、地位差距、年纪差距、环境差距等等。可是生活也是最公平的存在,不论你贫穷或是富贵,不论你健康或是疾病,不论老年或是少年,都有着面临幸福与苦难的可能。
你有观察到窗外彩虹的可能,别人也有,你有注意到身边小确幸的机会,别人也有,你可能遇到他人的差别待遇,别人也有,你有被爱人拥抱的喜悦,别人也有。不同的只是,善于观察、乐于感受的人会将这些汇总记录下来,变成作品,而有的人只是抛之脑后。
习惯观察的人,往往对这个世界更加敏感。对人敏感,对事物敏感,对情绪敏感,对细节敏感,抓住那一丝敏感,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热衷思考
人和人的差距,可能就是思想与行动的距离。思想拉开一点点,行动再来开一点,人和人就差了很多点。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乐于思考的人才能够发现生活的美,也更能发现他人隐藏之下的苦难。
思考使人明智,更加深刻地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也能强化人的共情能力。
所谓共鸣,不正是我的疑惑你也有,我有的情感你也感知过,甚至你没有经历过我的波折,却依旧能体会我的心情。越是强大的共情能力,越能探知人心,越能传达出动人的思想。
也只有思考,才能洞悉问题和现象的本质,不然创作只会成为粗浅的一知半解的解读。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