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匾额上的文字
人们去故宫游览,会看到每座宫门、宫殿的檐下,都悬挂着题写此门此殿名称的匾额(横书者为匾、直书者为额)。这些匾额,有用单一汉文题写的,有用满、汉文题写的,还有个别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的。这些差异,都是反映时代变迁的历史遗痕。
讲述北京城市历史的《燕都丛考》引用《四友斋丛说》记述,明成祖建都北京时,“其宫殿牌额,皆朱孔阳笔”。朱孔阳是松江人(今上海一带),他为明朝皇宫题写的匾额,当然是用汉文。
1644年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离北京,临行时放火烧毁了明朝皇宫,只有他在6月3日当过一天皇帝的武英殿未被焚烧。因此6月6日,清军统帅多尔衮占领北京城后,就住在武英殿。史载,这年8月,多尔衮下令修复乾清宫,以备迎接顺治皇帝由沈阳来北京时居住。
此后,定都北京的清朝,因忙于追击李自成残部、消灭南明政权、平定三藩之乱等一系列战争,历经顺治、康熙两朝数十年时间,才将被烧毁的皇宫陆续修复重建。所以,现在故宫各殿前的说明牌上,多注有此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于清顺治或康熙年间的内容。
清初的皇宫,各门各殿多沿用明朝旧称(也有三大殿等处更换新名的),但匾额改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这是因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创制满文之前,满族(当时称女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曾以蒙古文为官方文字。满文也是以蒙古字母为基础创制的。
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57年2月7日),顺治皇帝颁旨,“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只书满汉字”。此后,逐渐取消了皇宫匾额上的蒙古文字。但是也有例外,如故宫外西路区域的慈宁宫大门,保留至今的匾额上“慈宁门”三字,仍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因为慈宁宫是顺治皇帝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而孝庄是蒙古族。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对皇宫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和增建。现在故宫所留满、汉文的匾额,大部分是由乾隆皇帝题写的,汉文居左,满文居右,因直行书写的文字,以右为先。
1912年2月12日,光绪皇帝的遗孀隆裕皇太后代表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袁世凯代表民国与清室达成了《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但是象征国家权力的皇宫南部三大殿等外朝部分,要移交给民国政府。《燕都丛考》记述:“保和殿……殿旁东为后左门,西为后右门,门各三间,南向。民国元年将此二门堵塞,由此以南归民国管理,由此以北归清帝居住。”继续居住在皇宫北部内廷部分的清室人员,只能由紫禁城四门之一的北门神武门出入。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民国正式大总统的典礼,在故宫太和殿举行。为此,事先将已交民国政府的故宫外朝部分各处匾额,由清朝遗留的满、汉文并书,改为用单一汉文书写,以示改朝换代。汉文题写者为前清翰林、曾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监督(副校长)的著名书法家袁励准。至今仍悬挂在中南海新华门上的匾额,其“新华门”三字,也是由袁励准题写的。
此后,由于继袁世凯之后的历任民国大总统,都与清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溥仪移居颐和园之事,一直没有实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以溥仪曾于1917年7月1日经军阀张勋策划实行复辟为由,宣布他丧失享受《优待条件》的资格,要求他“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即日移出宫禁”,派兵将他赶出故宫。当时的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北半部,并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所以故宫北半部各处匾额上满、汉二文并书的状况未予改动,一直存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