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圆之道,得自在人生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萧然

“方”与“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图形,随处可见。但在中国古代,“方”与“圆”绝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其中蕴含着的,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蕴藏着古人对理想人格的期望。

在古代,“方”与“圆”常常同时出现。例如,中国古代的钱币是外圆内方的形状;中国古代器具,也常常有“方圆”的元素,比如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就是一种方圆结合的玉器;又如西汉时期的四神规矩镜,其图形也形成了方圆的对比。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对“方圆”如此情有独钟呢?

01

“方圆”,起源于对宇宙最初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方圆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当时的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整个天空就像是个锅盖一样。这一点,早在《周髀算经》中就有论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所以说,“方圆”,来源于古人对于宇宙最初的认识,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人朴素的世界观。既然“天下之事,尽于方圆之内”,那么这种思想,自然也就影响了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古人的人格追求。

01

“方圆”,起源于对宇宙最初的认识

“方圆”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影响,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深远的,当属对于古人人格的影响。

“外圆内方”——孔子的君子人格

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其实就是一种“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

孔子认为,君子的内心必须刚强。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为人要“刚”。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又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一个真正的君子,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这也就体现了“方圆文化”中的“方”。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如果太过刚强、正直,眼睛里容不了一粒沙子,往往是交不到朋友,办不成事。所以,“内方”的同时,还得要“外圆”。孔子就曾提出生活中应该坚守的四项原则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毋必”、“毋固”就是要不固执,灵活处事。

除此之外,孔子所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也同样蕴藏着“方圆”的理念。所谓“不同”,是说我们内心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不可人云亦云,这便体现了“方”;所谓“和”,就是说要用圆通柔顺的方式,达到与他人相处的和谐,这便体现了“圆”。

孔子作为万世敬仰的一代圣人,其“仁”的思想里浸润了“方圆”的智慧,其君子人格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自我塑造和一生追求的崇高品格。可见,“方圆”文化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允执其中”——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人格,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既是孟子的理想人格写照,也是他的从政理念,一个人心中要有一把尺子,不偏不倚,不能为了利益而放弃,不能因为权贵而屈从,这就是孟子追求的“大丈夫”人格。

孟子追求的“大丈夫”人格里,同样也体现了“方圆”的哲学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孟子对于伯夷和柳下惠两个人的评价。

伯夷这个人,生活在商代末期,历来都被认为是高风亮节的典范。伯夷曾说,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他就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使唤。天下太平,他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他就退居山野。

孟子觉得这样的人怎么样呢?他虽然评价伯夷清高,但并不认为他是心中最理想的人格,因为伯夷的态度过于“方”而缺乏了“圆”,这是“大丈夫”人格修养所不可取的。所谓“大丈夫”,就是要用尧舜之道来开导百姓的人,而天下混乱之时,不更是需要“大丈夫”有所作为吗?伯夷这种过于“方刚”的个性,未免过于清高,最终自己饿死于首阳山,一样于世道无益。

而柳下惠的为人风格,则刚好与伯夷截然相反。他不以侍奉坏君主而耻辱,不因官小而不做。就算和很没教养的乡人相处,他也自得其乐,自在得很。还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身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

孟子虽然评价柳下惠为“随和”,但他依然不是孟子心中最理想的人格。原因就在于柳下惠过于“圆融”,而失了方正之道。

可见,孟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方圆并济”的,一方面,要有原则、有坚毅的意志力;但另一方面,处事也不可过于极端,要遵从中庸的原则,像孔子一样,做到“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贵柔守弱”——老子的处事哲学

很多人都以为,老子所提倡的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哲学。其实不然,道家的人生观也是积极的,只不过老子提倡要用智慧处理问题,不要硬碰硬,而要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贵柔守弱。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看上去是柔的,石头看上去是硬的,但滴水穿石,万物莫之能胜;舌头看上去是柔的,牙齿看上去是硬的,但人到了年老,牙齿掉光之时,舌头还依然完好无损。

“贵柔”,就是老子信奉的生存法则,也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过刚易折,过柔易废,只有刚柔结合,才能以柔克刚。而“柔”与“刚”的道理,不也是与中国古代的“方圆”文化一脉相承的吗?“方”是“刚”,是“不变”;“圆”是“柔”,是“变”,这便是老子所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

01

“方圆”文化对当代的影响

由前文可知,“方圆”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尤其是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性格。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与文化对21世纪的今天,还有价值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渐渐浮躁,重利轻义的思想也渐渐渗透到当代人的人格中,尤其对年轻人影响甚大。

打开电脑,诸如此类的新闻层出不穷。

今年4月,一位3岁的童模妞妞在拍摄时没有动作没做到位,被妈妈一脚踹在身上。

一位11岁的男孩,在成为童模两年后,已经能够精心算计自己每天的酬劳。在问及自己的理想时,他侃侃而谈:“做网红轻松一点,明星太累。然后找个漂亮一点的老婆。”

去年6月,抖音女神温婉一夜走红,凭借着一个Gucci Prada的视频揽粉千万,让许多孩子看后非常羡慕,说自己也要退学去整容,到夜场钓富二代。

这个时代,“圆”的人太多,“方” 的人太少。很多人只学到了“方圆”文化里的“圆”,简单地认为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做人要灵活,做事要圆滑。但没有看到,古人所提倡的“圆”,是建立在“方”的基础上的。“圆”只是促使事情办成的手段而已,而“方”,才是绝不可放弃的本质与原则。

只做到“圆”而没做到“方”,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把坚持原则的人看成了不懂变通的傻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无知。

还记得黄炎培在教育孩子时,就特别推崇古人的“方圆之道”。他给儿子的座右铭这样写道:“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慌,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他告诫孩子,做人要外表随和,不要盛气凌人,但同时内里要严正,绝不能模棱两可。

所谓“执方圆而行天下”,一个人,若能做到通融和不圆滑,方正而不刻板,才是真正学到了古人的人生艺术。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