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吗?这篇给你答案

文/蔡梓润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萧然

许多人说出“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时,其实是在耍流氓:

你说违规小摊贩乱摆乱放,影响市容,他说存在即合理;

你说医院乱收费明目张胆,害人不浅,他说存在即合理;

你说地下赌博业屡禁不止,败坏风气,他说存在即合理……

曾经的人要为乱象辩护,要为糟粕正名,还得搬出历史,说一句“向来如此”。为此,鲁迅先生尚且质疑:“向来如此,便对么?”

如今国门大开,西学涌入。曾经本就站不住脚的说辞,如今换了更加幼稚的面孔。原先洗白乱象的理由是“向来如此”,如今要洗白一个乱象,仅仅是因为它“存在”就够了!

可不是吗?“存在”即“合理”嘛!

所以这世间没有乱象,一切事情都可以理解,可以容忍吗?现存的事物都是对的,即使分明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情理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这个道理吗?

开什么玩笑!

这样的误读,是对黑格尔先生的侮辱。因为“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便出自他1821年出版的著作《法哲学原理》,它的完整中文翻译应该如下所示:

“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合乎理性”被简化成了“合理”,造成了以讹传讹的乱象。

这里的“合理”的“理”,并不是指道德上有正当性,而是指黑格尔哲学话语里的“绝对精神”;这里的“存在”,所指的也不是生活中具体的某件事,而是指极宏大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它并不是说现实发生的每件事都是正当的,而是在说整个的历史进程并不是机械的,是充满了绝对精神的能动性。

对这句话的误解,就像是黑格尔为我们剖析宏大的人类进程发明了一把大刀,而我们却把这把大刀用来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雕花,这显然不合适。

黑格尔的哲学极其宏大,独立的一个命题不放在他宏大的体系内解读,就会显得抽象、晦涩。为了为“存在即合理”正本清源,我们需要试着触碰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宏大体系。

我们可以试着用“正心正举”的“三全”思维——即“全息”“全程”“全观”——来理解黑格尔的哲学。

01

“全息”维度——“真理是全体”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称: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完满的那种本质。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真理并非部分信息,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类确定而又简捷的结论,而是全息的——全部信息和判断的辩证的统一。

这全部的信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它们都是真理的环节。

黑格尔称:“所谓害怕错误,实则害怕真理。”为了追求真理,首先要根除“害怕错误”的思想根源,不将真理和错误对立起来。

中国的近代史,经历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封建帝制自救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最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取得成功;即使这样,在建国后,新中国仍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其中不乏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

但是,今天的幸福怎么能离开当时那些错误呢?反复的试错,才有了今天的正确。

所以,真理并不仅仅指今天的幸福,而是所有那些正确也好、错误也罢的历史的统一。它是全息的,整体的,无法分割。

回到“存在即合理”的命题:从全息的维度看,整个的人类社会,无论是正确或是错误,都是合乎理性的——它在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完满。

02

“全程”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史”

所有的信息——正确的和错误的——是在历史的全程中统一起来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绝对精神本身的辩证运动。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提出:“哲学史本身就应该是哲学的。”如果哲学诉诸真理,那这句话就可以理解成“真理就是真理史本身”,真理并非一个结果,而是完整的过程。

“全程”强调过程,强调动态,黑格尔称它为“否定辩证法”,并在著作《小逻辑》中称:“(辩证法)是一种普遍而无法抵抗的力量,在这个大力面前,无论表面上如何稳固坚定的事物,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不动。”

所有的信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是零散的信息,而是有机地串联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扬弃自身——否定自身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不断地运动着向前推进。事物的发展是这样一个无限的过程,真理亦然。

回到“存在即合理”的命题:从全程的维度看,“存在”不仅仅是全部的信息,而且是在历史中被统一成一个过程的信息,它所谓的“合理”,是它遵循着否定辩证法,扬弃自身的过程。

03

“全观”维度——“实体就是主体”

探讨了全息、全程的两个维度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变成了:既然全部的信息在整个的历史进程里头是运动着的,扬弃着的,那到底是谁让它动起来的,又是谁让它扬弃的呢?

答案是:它自己。历史——全程里的全息——是有它的能动性的。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在空间的维度上,我们习惯做这样一种区分:物与我。黑格尔所说的“实体”,就是“物”,是客观事物;他所说的“主体”,就是“我”,是主观个体。现在他称“实体即主体”,正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是一种全观维度的体现。

所谓“绝对精神”,就是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的统一。一如主观精神——我们自己的意识——驱动我们去做事、赋予我们能动性一般,客观精神——历史的“意识”——驱动它去扬弃自身、赋予了自身能动性。

这两者无法拆开,必须用全观的维度来统一的看才能触及本质:绝对精神同时赋予物我能动性。所以,不仅仅“我”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主体,整个历史也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主体。

回到“存在即合理”的命题:从全观的维度看,“存在”——包括物与我——是有能动性的存在,存在即合理所强调的正是这种能动性,即无论物我都合乎理性——或者说具备绝对精神。

全息的维度让我们看见那些纷繁的、或对或错的全部信息;全程的维度让这些所有信息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动起来,螺旋上升;而全观的维度,又让我们看到这流动、上升的动力何在——绝对精神弥漫全体,也贯穿始终。

三全的思维,大致带我们在黑格尔的庞大体系里走马观花了一番。即使只是走马观花,我想也足够让我们对“存在即合理”的误解到此为止了。

作者按:

这篇文章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黑格尔哲学的艰涩众人皆知,他的宏大叙事让我很难用通俗的语言复述他的思想,他有别于形式逻辑的辩证逻辑也让我很难找到日常的例子辅助论证。但我可以确定,在市面上完全原创的关于黑格尔的文本解读中,这篇文章的通俗程度和完整程度已经很高了(至少我暂时没见过更为通俗易懂的文章)。

编者按:

蔡梓润的这篇文章,将艰涩的哲学通俗化,非常好!澄清了诸多学界误区,予当下尤有深刻启发。西学东渐,不论是学界,还是民间,都应正本清源。将一知半解的所谓“真理”布告大众,遗患不浅,害人不浅。“存在即合理”,如同在说“即使有上帝,人也什么都可以干”。真理将因此被消解,道德判断将会被搁置。如以讹传讹,不仅是当下的我们,我们的后世子孙亦将深受其害。戒之。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