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就是要建立起价值上一致,目标上贯通,标准上统一,行动上自觉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建立校本目标体系。校本的育人目标体系应该基于这样的几个重要的思考: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和育人目标,校本的学生培养目标的思考,课程学习的专业要求,三者融通而形成有机的整体。构建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就是从高概括力的核心要素开始,进行要素分析,即进行类似于“核心要素---基本要点---成就表现---操作要点”的细化分析。目的是让核心要素转化为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中可操作、可观察的行为要点,从而为课程设计开发、课堂教学实施指明方向。林崇德教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就是一个这样的推演体系。如把核心素养简化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再把三个方面分析为六大基本素养,细化为十八个基本点,确定为57项成就表现。如“文化基础”分解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又分解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要点,“审美情趣”又进一步解析成为“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四方面成就表现要求。到了成就表现这个层面,具体的、可操作和观测的课程目标就有了“生长点”了。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就需要构建起这样一个方向明晰,层次清楚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以此为主线指导课程的顶层规划,引导课程开发和实施,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能形成一个逻辑清晰、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的学校目标体系或课程目标系统,可以让学校一开始就有一个完整的“建筑蓝图”,方便学校整体而有序地推进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这是这一方式的巨大的优势。但它对学校管理层面的课程领导力的要求非常高,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初期,实践起来难度不小。专家的介入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从学校而言,要找到这样一个对自己学校非常熟悉,又精通顶层课程目标体系建构的专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