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这个时代,还是和人保持距离吧

01.

正常的人际关系在于保持一定距离

我建议大家,遇见朋友独自吃饭,请不要轻易打招呼。

我一直保有一个探店的习惯,收集中意的餐厅,然后挑选一个心情好的吉日,独自前往探索。

有次撞见一朋友,他便提出了拼桌的请求,出于礼貌我不好拒绝,之后又开始跟我讲述这家店他常来,哪道菜好吃哪道菜必吃,可想而知,我的未知全部成了已知,最后上桌的菜品也都是他的盛情推荐。

我一直觉得,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职场情,一定是建立在和对方相处互动时,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

因为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周围留有一个可以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会是我们的最后一块自留地。

但我发现很多人总是率性踏入对方的那块地,或是轻易将自己的那块地暴露给对方,进而消融了和他人之间的边界,使自己处在随时可能伤害他人或被伤害的位置。

在前阵子,我向读者发起了「你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微妙?你对维持人际关系又有哪些独特的技巧?」的征集。

但从收到的反馈中,绝大多数读者都表示自己正处于不懂如何维持人际关系的状态。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如何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希望可以给「薄边界」的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02.

控制欲源于你对他人边界的入侵

你们知道「刺猬理论」吗?

是说在寒冷的冬天,有两只刺猬太冷了,于是它们打算抱在一起取暖,可因为刺猬身上都有刺,导致这两只刺猬都被对方刺得鲜血淋漓,之后它们调整了姿势,彼此间拉开一点距离,虽然看起来没之前那么亲密,却能互相取暖了。

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会再互相伤害彼此了。

这一点距离,便是与人相处互动的合理范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边界感」。

它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刺,筑起了独属于我们的小天地。

即使你和对方的感情再亲密,我也不建议你主动踏入对方的那片天地。

因为一旦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超出合理范围,就无法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甚至营造出看起来亲密,实则把彼此捆绑在一起的假性亲密关系。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可能出自父母、朋友、甚至恋人之口,他们因为不懂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甚至没意识到这点,只好用超出合理范围的状态与你相处,并一次次用「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进行打压。

没有边界往往意味着入侵,也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欲,而且这个过程是不自觉的,是潜移默化的。

悲观的是,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只有靠「迫害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意识到「边界感」的必要性,从而把自己的互动状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一名习惯入侵他人的边界的人,还是希望你可以在相处时拉开一点距离,这样才不会使你陷入「越社交越没朋友,越恋爱越单身」的境地。

你要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人是希望自己被控制的。

当你的入侵与控制达到阈值,就不再只是妥协与玩笑,很可能演变成两个人都承受不起的结果。

03.

讨好型型人格是对自我边界模糊

还有一种情况是,是轻易将自己的那块自留地暴露给对方,这类人往往带着一股「拯救者」的心态,总是活在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中,不遗余力地温暖别人,却总是忽视自己的需求。

可能在别人看起来,他们总是那么可爱、平易近人、亲和友善,但于他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这类人总有求必应。

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他们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充当拯救者的角色,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要知道,心理问题最难的一点其实是「自我察觉」,只有当你察觉到自身有问题,并且发现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时,才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换言之,你要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才能重新建立自己的边界。

而这正是讨好型人格所缺少的,所以想要摆脱「拯救者」的心态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自我存在感重新定位,要意识到:你必须尊重自己的需求。

不要试图给自己任何的理由来论证你提出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也不用拼命地试图论证清楚对错认为自己是对的之后你才敢去做什么事情。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一名对自我边界模糊的讨好型人格,希望你可以把讨好别人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就从现在开始。

04.

别像刺猬一样拥抱

最后,不管是哪种健康的爱,从来都不是毫无保留的,一旦亲密的没有了边界,想要进入对方的自我空间,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自己身上的「刺」扎向对方。

像刺猬一样用带血的拥抱去诠释人际关系,无疑对双方都是一种本可以避免的伤害。

留有一定距离并不意味着畏惧与冷漠,它也是能够产生美的。

晚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