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二《六国论》3 2024-07-28 14:56:12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继五国之后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开始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与嬴,亲附秦国。始有远略:始,开始。远略,长远的谋略。斯用兵之效也:斯,指示代词,此。至丹以荆卿为计:至,到、等到。以……为,用……作为。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焉,句末语气词。《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施行正义)判断句:斯用兵之效也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liàng】。【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交战,两次失败,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秦国。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秦国)把(赵国都城)邯郸改为(秦国的)邯郸郡,可惜赵国用武力,但是没有坚持到最终啊。而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除去消灭(其他国家)接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穷竭,国势孤单,战败而亡国,确实不得已。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容易判断。赵尝五战于秦:尝,曾经。二败而三胜:五战为虚设之辞。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为哪五次。李牧连却之: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以,因为。洎牧以谗诛,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邯郸为郡:邯郸,赵国的都城。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殆,近、接近。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诚不得已:诚,的确、确实。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从前。使,假使。向使,以前假使。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良将犹在:犹,还。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指天数、命运。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当与秦相较:较,较量。或未易量:或,或许。易,容易。量,估量、衡量。易量,容易判断。通假字: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古今异义: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词类活用: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即“击退”)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最终)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于:与)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诛杀) 【分析】第三小节论述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论证第一小节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观点。首先论述的是齐国,“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接着论述了燕国和赵国,“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但是燕国最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刺杀来解救危难,最终国灭。赵国一开始也是占有很大的优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但是最后“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再加上“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最后,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如果韩国、魏国和楚国不向秦国割地求和;齐国不依附秦国,而是去援助其他国家;燕国不对秦国采用个人刺杀手段;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必秦国胜利,六国失败。 赞 (0) 相关推荐 韩赵魏三家的兴衰 战国时期的一大特征,就是旧势力的瓦解,这里的旧势力,不仅包括奴隶主贵族,更包括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 春秋时期,虽然霸主有五个,作为主要国家来说,他就是晋国和楚国,相比之下,晋国瓦解的更快,在战国的早 ... 战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21场大战(下) 战国中后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之后,齐国巅峰坠落,秦国一跃而起称雄天下.远交近攻初具威力,连番血战,打得魏韩抬不起头来,侵占了楚国半壁江山.唯有赵国负隅顽抗,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随着齐国的没落,天下已经 ... 河北六大名将 河北六大名将 ①李牧,战国四大名将,河北隆尧县人.李牧上半辈子戍边抵抗匈奴,下半辈子回京跟秦国对垒. ②廉颇,战国四大名将,河北定州市人,赵国最初抗击秦国的名将. ③赵奢,出生于河北邯郸,秦国攻打赵 ... 苏洵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③,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故曰'弊在赂秦也'. ... 赵武灵王造就强武赵国,长平之战后依旧将星璀璨硬抗暴秦四十年! 一代战国雄主赵武灵王赵雍在父亲赵肃侯死后,灵前即位,当时天下诸侯兴起"相王"之乐,特别是魏惠王急着要在中原立威,率先称王,便立马拉着三晋老兄弟赵.韩两国同时封王,韩侯一向贪小便宜, ... 长平之战后赵国奄奄一息,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 导语: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时间又经历了邯郸之战,在这两场战争中,赵国元气大伤,轻壮几乎一空,赵国岌岌可危,但在这种时候,赵国仍然将图谋不轨的燕国打的满地找牙.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长平之战,邯郸保 ... 赵悼襄王:赶走廉颇,废立太子,最终加快了赵国的灭亡!|赵悼襄王|赵国|燕王喜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9(完结篇) ⑨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8 ⑧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mǐ].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7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6 ⑥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qiāng]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gǎo]葬.近抚之,气息惙[chuò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4 ④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hāo lái]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3 ③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ruò]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xī]辟[pì],不知何词.各各竦[sǒng]立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2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nè],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bì]益?不如自行搜觅 ... 部编版必修二《促织》1 [题解]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促织,蟋蟀的别名. 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 部编版必修二《六国论》2 [注]本文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文言文全文背诵篇目之一.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