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预习《马说》+《师说》

马说

【题解】

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本文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千里马)。

奴隶人:奴仆。

死于槽枥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一同。槽枥,马槽。

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状语后置句:祗辱奴隶人之手(于:在)

②马千里一食或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一食或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马也:是,这,这样。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哪里。

通假字: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同“饲”,喂、饲养)

才美不外(同“现”,表现、体现)

词类活用:一食或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定语后置句:千里

之不之不能,鸣而不能通其意,执之,曰:“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真不知马也!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那(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使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着它(即拿着马鞭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其实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以,按照。道,方法。

而不能通其意:之,动词之后凑足音节。

之:策,马鞭。临,面对。

真无马:其……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吗?

真不知马也:其,可以表示揣测的语气,恐怕;也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

通假字:

之不能尽其(“食”同“饲”,喂、饲养;“材”同“才”,才能、才干)

词类活用:

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赶)

食之不能其材(使……竭尽)

师说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通假字:所以传道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判断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或译为“那些成为疑惑的”),最终不能解决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识和道理。者,表停顿,可译为“……的”。

能无惑:孰,谁。

不从师:而,表转折。

吾前,其固先吾,吾从而师之;生吾后,其闻道也亦先吾,吾从而师之。

【译】生在我前面/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先于我/比我先,我(应该)跟从(他),拜他为老师;生在我后面/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先于我/比我先,我(也应该)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前: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固先吾:闻,知道、懂得。也,句中表停顿,不译。

古今异义:从而师之(跟从,表承接)

词类活用:吾从而之(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状语后置句:

吾前/生吾后(乎:相当于“于”,在)

吾(乎:相当于“于”,比)

道也,夫庸知年之先后生吾乎?

【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的,哪里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发语词。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词类活用: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状语后置句:先后生吾乎(于:在)

固定句式: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庸……乎:古汉语中的一种反问句式,相当于“哪管……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存,师之所存

【译】因此,无论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固定用法,译为“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道之存: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地方”。

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嗟乎!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译】唉,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了!

师道之不传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表停顿,下同。

词类活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今之众人,其圣人也远矣,师。

【译】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犹且从师犹且,尚且、还。而,表示承接。焉,可作句末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也可作代词,代指老师。

其下圣人也远矣,学于师:亦,也。而,表转折。

古今异义:今之众人(一般人)

词类活用:

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学于师(以……为耻)

状语后置句:而耻学师(于:向)

是故圣,益愚。圣人所以,愚人之所以为皆出于此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

是故圣:益,更加、越发。

圣人所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皆出于此:其……乎,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吧”。

古今异义:圣人之所以为圣(表原因,……的原因)

词类活用:是故益圣,益愚/为,为(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子,择师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矣。

【译】(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身,却以从师为耻,糊涂啊!

子:其,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

择师教之:而,表目的或承接。

于其身也:于,对。其,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身,自己。

耻师焉:则,表转折,译为“却”。

矣:惑,糊涂。

词类活用:耻师焉(耻:以……为耻。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童子之师,授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并且(帮助他)学习书中文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他道,解答他疑惑的人。

童子之师:彼,那。

书而习其句读者:之,指童子。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句读不知,惑不解,小学遗,吾未见其也。

【译】不通晓句读,有的(句读)从师;不解决疑惑,有的(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或译为“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

或,有的,后同。焉,句中表停顿,不译,后同。

小学遗: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却、反而”。

通假字:焉(通“否”)

古今异义: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

词类活用:

焉(名词作动词,从师)

学而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也(可以认为是形容词作名词,明智之处)

宾语前置句:句读不知,惑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巫医乐师百工之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之,这。

相师:相师,拜别人为师。

词类活用:相师(以……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译】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成群聚在一起嘲笑他。

士大夫之族之,这。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群聚笑之:而,连词,表修饰。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可知矣。

【译】问他们(为什么嘲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是近乎谄媚。”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了。

相若:相若,差不多。

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师道之不可知矣:师道,从师的风尚。复,恢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反不能可怪也欤

【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可真奇怪啊!

君子不齿:君子,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指士大夫们。齿,并列、排列。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反不能:其,第三人称代词。乃,竟然。及,比得上。

可怪也欤:其,表示感叹语气。也,句末语气词。欤,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如是而已

【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能,听闻道有先有后,技艺、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圣人无常师: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子之徒:之,代词,译为“这”。徒,徒党,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

不及孔子:不及,比不上。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如是而已:而已,罢了。

词类活用:孔子郯子(以……为师)

古今异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

状语后置句:弟子(于:比)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古文,六艺,不拘,学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下《师说》来赠送他。

六艺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之,放在动词之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不拘: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其能行古道: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词类活用:好古文(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不拘时(于:被)

状语后置句:余(于: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