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尚未发出的心声,你听到了吗?
胡金丽郑州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怎么了孩子?有哪里不舒服吗?这体温?下午4:00就……”,早上给学生测量额温的时候,小璐刚说想请假,我就按照惯性思维一连串的发问,何况此时班内同学因高温天气影响的浮躁不安、精神不佳,更激起了我难以压制的火气。看着她慢慢涨红了眼眶,我连忙收住了质疑。
“爸爸说一会他联系您……”,她嗫嚅着小声说。
我撇了她一眼,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心想“理由还不少呢”。
电话响起,果然是她爸爸打来的,说小璐奶奶现在医院病危,想她见最后一面。不一会儿,她爸爸来到了学校。直到此时,我才醒悟过来,她说的一切都是“真的”。于是,我迅速带她办好了请假手续。
望着他们父女远去的背影,我有些内疚,我在心里暗暗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认真倾听过学生表达了?为什么学生对我说的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假”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耐心倾听学生的倾吐,掌握其心声,感同身受,进而从尊重生命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的吗?
作为职校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深知,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时候面对问题处理时,我们往往容易先入为主,不听学生怎么说,说什么,首先振振有词地讲一番大道理。道理讲完了,学生不吭声了,我们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更多时候则是因为多重角色繁忙,如上课、带班、教研、会议等,无暇去细听原委,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情况了。没有倾听,何来共情?没有共情,还谈什么走进学生心灵?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蹲下来,尝试以“我愿意听”“我理解你……”为开端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倾吐心声,注意他们的情感细微变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之情;以“我帮助你”“我带你”为出发点走近沟通,多些对生命的呵护之意;以合理的、具体的、有意义的建议,让他们既乐于接受,又勇于改变自己。
其实,不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还要注意倾听学生尚未表达出来的“心声”。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说:“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读到帕克▪帕尔默的这番话我被震撼到了,我几乎连倾听都丢掉了,更别提“学生尚未发出之声音”了。帕克▪帕尔默接着说:“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对照自己的焦躁、不耐烦,帕克▪帕尔默的几个“意味着”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学会倾听,善于聆听,尤其是倾听“学生尚未发出之声音”,既是一种情怀,一门艺术,更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养。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2020年6月6号 61号
刘景忠点评:学会倾听,既是一种情怀,一门艺术,更是教师必备的素质。胡老师从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作了深入反思,精神可嘉,难能可贵。不能自我否定,就不会自我超越。胡老师已经在超越自己的田野中努力奔跑了。